![]()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53 | ||
|
社論 | |
政府應引導營建業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使命 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113年。在113年前也就是民國元年時西方世界發生了一件悲劇,在1912年4月10日一艘當時全世界最豪華的客輪-鐵達尼號,號稱「永不沉沒」、「夢幻之船」,展開首航,卻也是唯一一次的載客出航,在航行中撞上冰山後沉沒造成1,514人罹難,成為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和平時期船難。船長與鐵達尼號總設計師也在這起災難中死亡。然而時至今日這種災難有可能不再發生,除了造船技術進步外,另一個原因是地球暖化正在使全球的冰山快速融化中。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追蹤研究,2011-2020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值高1.10 ± 0.12 °C,北極地區平均高出2°C以上,不要小看區區的2°C溫度上升。2011-2020十年間,格陵蘭島平均每年損失2,510億噸(Gt)的冰量,並在2019年創下了4,440億噸的新紀錄。在這十年中,南極大陸冰蓋平均每年損失冰量1,430億噸,與上一個十年(2001-2010年)相比,冰量損失增加了近75%。這一切的原因就是人類從第一次工業時代革命(1830年)開始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地球暖化。地球暖化在全世界造成許多災難所損失的金額高達數千億美金,因此世界各國為使地球停止暖化,提出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 為響應全球淨零排放行動,目前內政部建研所策動「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實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淨零建築規劃里程碑是在2030年達到「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淨零碳建築」、2040年達到「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淨零碳建築」,最後是2050年「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台灣淨零建築的作法是參考美日、歐盟等國際發展概念,先規劃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以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碳排,以達到2050年淨零建築的願景。其實,臺灣早在2011年就有第一座「近零碳建築」-國立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又稱綠色魔法學校)。 響應淨零建築政策,就是從居住環境領域裡執行低碳轉型,在各個領域都有翻天覆地的改變,與營建產業相關的作法就是注重「低碳工法」,包含四個作法:預鑄製造、木竹構造、促進循環經濟,以及建築壽命延長,也就是藉由特殊技術將建材結構生產過程採用低碳化工法以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可能。工程界要開始思考如何採用預鑄製造或木竹構造來取代鋼筋模板混凝土?既有建材如何更進一步結構化來減少從生產到施工中所排放之溫室氣體?低碳水泥及轉爐石如何來運用到新建築上?舊的建築物如何用結構補強或其他新工法使壽命延長等。營建產業即將迎接新的挑戰,可以說是第四次工業時代革命。然而新的轉機也是商機,如何在兼顧生態永續及打造新的淨零建築?可預見是未來的顯學,也是營造業龐大商機所在,營建產業應該與產官學攜手合作一起開發新的工法及材料,達成2050年淨零建築的願景。 環璄部近日完成碳費費率審議,預計10月公告碳費費率,明年元旦起徵,5月底前試申報,後年開始收費。因此,各產業新的挑戰已經開始,主管機關更應做全盤性的考量與評估。全體營建業包含從設計、規劃到施工之全生命週期中如何減少碳排放成為目前最重要的課題。政府制定政策目標的同時,也應使碳足跡、碳盤查等評比方式更明確,並積極輔導營建相關產業能夠有效配合政府,共同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使命目標。主任技師身為營造廠技術指導者,在政府明確的政策指導方針下,有責任及使命規劃採用各種低碳工法及低碳建材,使台灣寶島可以永續發展,再創下一個建國百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