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52 | ||
|
社論 | |
921地震25周年,危老重建快步前行 距今25年前的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南投發生芮氏規模7.3之921集集大地震,全台有感釀重大傷亡,是台灣戰後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房屋全倒半倒達3萬9千多棟,災情慘不忍睹。9月21日自此成為國家防災日,政府以國家層次的規模推廣地震避難知識與技能,同時宣導民眾加強地震等平時防災準備,以確保民眾自身安全,落實震災準備及應變。 然而隨著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時間並無法淡化民眾對於地震的擔憂。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強震數量遽增,截至9月20日為止,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烈地震數已高達10個,創下25年來新高,最大地震規模達到7.2,直逼1999年的921地震。 隨著建築日趨高齡化且持續受到地震威脅所致,「危老重建」這四個字已受到高度關注,是重視居住安全民眾談論間的重大議題。據統計,主要都會區平均屋齡最大的是台北市,以36.87年奪冠。台北市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老舊建物超過7成,若依台北市建管處以棟計算,超過三十年棟數達86.75%、四十年以上74.13%,五十年以上有43.07%,部分老屋在結構方面逐漸出現安全疑慮、或未具備電梯、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房屋一旦產生安全疑慮,絕不能安於現狀,必須積極整建補強或重建。 《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簡稱危老條例)於106年5月開始施行,前三年內有早鳥優惠的10%時程容積獎勵,而第四年起以8%、6%、4%、2%、1%遞減,自今(113)年5月12日起,時程獎勵已調降至1%,至明(114)年歸零。規模獎勵則是鼓勵危老重建基地整合擴大,凡合併鄰地達200平方公尺以上者,可得基準容積2%獎勵,每增加100平方公尺再加碼0.5%,但時程加規模獎勵合計不得超過10%。 根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危老受理申請件數累積突破4,088件,目前已核准3,784件;其中尤以台北市核准件數949件居全國之冠、其次是台中市737件、再來為新北市565件。然而這些核准案件所反映的拆除戶數,卻遠低於合乎危老重建資格的住宅數。以核准案件數約占全台四分之一的台北市為例,107年至112年平均每年核發住宅拆照數為1,722棟。不過,截至今年第2季為止,台北市屋齡30年以上的住宅共65.5萬棟。因此,若要將這些數量龐大的老舊住宅全數更新完成,至少得歷時近380年,顯示危老重建雖然蔚為風潮,但在具體執行上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更需邁開快步向前行。 台灣,先天處於自然災害高風險區域,不乏地震、颱風等災害侵襲。921大地震教我們最深刻的一課:台灣註定是命運多舛之島,但台灣有不服輸的基因。台灣可以對抗災禍,但民眾必須團結一致。早年興建的住宅逐漸老化,高齡房屋經常面臨耐震標準不足、維生管線老舊、消防設施缺乏等問題,一旦地震、火災來襲,嚴重後果不可不慎。針對政府實施之防災型都更獎勵或展延危老獎勵時程等政策,本報樂觀其成,並建議各縣市政府,應持續投入推動都更與危老重建工作,促進營建內需,振興國家經濟,全面提升民眾老屋重建意願,活絡建築營建市場。 25年前的921大地震歷歷在目,係為殷鑑。本報呼籲,政府應配合媒體與專家學者,協助政策宣導,從防災角度鼓勵民眾把握「危老重建」時效。如對自家建築安全有疑慮者,應先洽專業技師公會辦理耐震能力初步評估;若評估未達標準有耐震安全之虞,則應儘速重建或補強,以改善老舊危險社區居住環境,提升建築物耐震需求,保障自身居住安全。我們深信在危老重建的風潮引領下,台灣各縣市的建築將重新塑造,落實結構安全,融合不同的在地風貌,帶動周圍產業,朝向幸福安居城市邁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