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46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拱祥生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極端降雨因應之道

凱米颱風連日來降下極端降雨(Precipitation Extremes,造成高雄市及中、南部多個縣市成為水鄉澤國,面對一日內超過千公厘降雨量,工程師該如何減緩氣候變遷改變降雨趨勢帶來衝擊,跨域整合是關鍵。

不論是凱米或是15年前莫拉克颱風,都在極短時間規模(2~3天內)降下相當於一年雨量總和,類似現象近年來全球各地也都不斷上演,對於這樣極端降雨,必須先了解氣象領域對於全球氣候(climate)預測能力,遠高過對於個別區域或短期天氣(weather)預測能力。例如可能對於亞洲的年平均溫度預測準確度,將高過對於台灣某縣市的溫度預測。換言之,氣候掌握一年平均幾個颱風侵台?但天氣對於每次颱風路徑及雨量預報其誤差必然存在不確定性。

根據前述氣象知識,工程師對於排洪量原則上是根據長期氣候預測,來制定城市基礎設施面對強降雨事件。中研院氣象學者曾研究發現,目前趨勢是大雨增加及小雨減少。從台灣及美國的降雨強度統計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的極端降雨強度皆是最大值,同時較小之降雨強度有減少之趨勢。台灣地區每增加溫度1˚C,最大降雨強度會增加1.4倍;當無節能減碳情境下,在21世紀末溫度約增4度,全台灣前10%強降雨會增加560%!工程師是否意識到,根據上述研究成果,將如何設計新防洪工程構造物?是無止境加大排水溝斷面或是不斷蓋新滯洪池?

面對極端降雨趨勢,顯然是工程手段搭配非工程手段,如國土或都市開發準則才有機會降低洪災發生機率。先根據氣象領域氣候預測結果訂出降雨強度趨勢,再根據土地利用樣態,就能估算出每個城市50年後氣候條件下總體逕流量。再預估需要多大工程量體來承容這些洪水量,區域開發要有總量管制概念,因為越多開發,地表不透水面積增加,就會增加過多地表逕流與洪水,造成防洪設施無法負荷。

當城市基礎防洪有了正確建設方向,對於防洪準則原則上都能達到一定水準,例如道路側溝容量時雨量100毫米,滯洪量體能承容每日1,000毫米雨量;當遇到百分之十超越雨量事件,則啟動緊急防災體系,人員疏散及少量可預期公共設施成為淹水區域,如學校操場及公園,人員辦公居住區域是最後可被淹水區域,這樣就顯示出一個有序防洪典範。而不論是否為前瞻計畫,防洪預算績效驗收或是評比,就是根據每次大雨實際排洪狀況,作為下次經費補助依據。

回到治水預算績效檢驗,台灣因為欠缺「基礎建設法」或是「土木建設法」,其對於台灣基礎建設從發照到使用管理維護及績效管考已有完整規範,不至於讓每年花了數千億元公共建設,是否達到原預期功效或是好的經驗也都無法傳承,相當可惜。事實上,治水計畫是否達到功效,每次洪水來襲,就是最好驗證,絕無僥倖。另為了避免政府球員兼裁判,績效管考應該是獨立第三公正單位及民眾說了算,才會讓建設管考真正落實使用者評價。

面對極端氣候改變帶來更多極端降雨事件,工程與氣象領域整合刻不容緩,但面對每次洪災災民,最難的政治整合仍應以公共利益及永續發展優先,才有機會看到城市發展曙光。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