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八月十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44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朱煌林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持續推動水環境建設 提高都市整體防洪能力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面臨著水患的威脅和挑戰,無論是古代的文明還是現代的城市,水患始終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古代中國大禹治水的傳說中提出了「疏導」的概念,即不僅僅是堵截洪水,而是要疏通河道,引導洪水向安全的方向流動,此方法不僅成功地控制了洪水,還促成了農業發展,為古代中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打下了基礎。

然,水患乃千古難題,直至現代社會依然是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隨著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水患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加。各國政府和工程師們不斷探索新技術與新工法來預防和應對水患問題,如水利工程中堤防和防洪水庫,都是用來控制洪水的主要手段,此外還研究了許多自然的解決方案,如恢復河流的自然流域、重建濕地和植被,以增加水系統的調節能力。近年來臺灣政府積極推動「海綿城市」,而城市像海綿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是一種在都市中建設防洪防澇並兼有生態環保功能的新型都市模型。海綿城市概括而言有「滲、滯、蓄、淨、用、排」六大措施,以「海綿城市」的理念建設城市,能夠更加自然地應對降水,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雖然「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城市的防洪防澇能力,減少洪災帶來的影響,但在面對極端天氣或超過預期的降雨量時,城市仍然可能會遭遇淹水的情況。這是因為即便有滲透、蓄水和排水系統,城市的自然和人工設施能夠承載的水量也是有限。回觀近日凱米颱風造成的淹水災情,而前瞻計畫中對水環境建設補助最高的高雄也受到其害,這不是計畫補助策略不對,也不是執行不利,而是高雄此次降雨強度突破往年的高峰,當降雨量大於可容納的水量,淹水是必然發生的,若是處於低窪地更是無法避免。但是人民總是質疑為何花費如此高昂的預算仍然淹水如此嚴重,造成這一情況的部分原因是政策執行時的偏差,政府和民眾往往更注重於看得見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滯洪公園等輕易可以看到環境改善、美觀,而忽視了其他重要的防洪措施,例如改進地下排水系統,加固堤防及增設抽水站,這種不平衡的規劃導致即便花費了巨額的經費增加了滯洪公園,城市的整體防洪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的充分提升。

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未雨綢繆總比亡羊補牢更好。治洪防澇非一日之功,為了精進臺灣整體的防洪能力及都市的水環境建設,政府應該更注意「蟻穴」的問題,而不是只在乎宏偉的「千里之堤」。國內基礎建設執行應更細緻,以專業替代選票,特別是臺灣剛受過颱風無情的侵襲,本報提供幾點觀點,以供防水治理執行的參考:1.加大道路側溝的流量:增加道路側溝的容量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排水系統的能力。2.限制都會區排水流量:持續檢討並執行建築物之出流量管制,避免瞬間大量水流進入城市排水系統。3.利用公有地多設置滯洪公園:在低窪地區設置滯洪公園,可以在豪雨期間暫時儲存水量,減少排水系統的負擔。4.颱風前啟動抽水站預抽箱涵靜滯水:在豪大雨或颱風來臨前,提前啟動抽排箱涵內的靜滯水增加整體儲流能量。5.低窪地區及易淹水區增設抽水站:設置抽水站可大幅改善積水成災的問題。6.清理河道淤砂: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砂,可以增加河道的通水能力,亦可提供國內穩定的砂石供給。7.加強防災議題的管理和宣導:通過必要的宣導,加強民間抗洪防澇的力量,減少政府災後的救災壓力,也可以避免與人民間的誤解。8.持續推動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2024年是「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的最後一年,水環境改善需要政府長期的投資。

最後,呼籲政府加大對城市防洪系統的投資和重視,從規劃到執行都應全面考慮洪水防治的各個環節,只有通過科學的規劃政策和措施,才能有效地減少洪災的風險。期望臺灣未來能營造一個生態永續的親水環境,不只可以將水當背景融入生活,也希望臺灣能有更多促進實質親水的各項設計及精進政策論述,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建設一個更加安全和可持續的城市環境。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