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八月三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43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林祐全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淺談面對永續議題及2050淨零排放政策之反思

方建智  技師

前言

COP212015年通過「巴黎氣候協定」取代「京都議定書」後,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及氣候政策推行上更加顯著且具體。去(2023)COP28大會上,更由法國、摩洛哥共同主導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合作,提出「建築突破(Building Breakthrough)」倡議,目標希望在2030年使「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成為新建築常態。

據統計,全球有50%的混凝土及30%的鋼需求,均來自於建築和營建相關產業,又混凝土所佔之碳排放概約占全球總碳排量之6-8%,若將混凝土單獨視作一個國家,其碳排量則居全球國家排名第三之高位。換言之,營建產業之減碳、永續行動,勢必對於全球永續策略推行績效上產生極大之效果及影響力。當全球正共同面臨相關挑戰時,作為營建產業一份子的我們,更應正視這些議題所帶來的產業衝擊與挑戰。

營建永續趨勢觀察

一、國際趨勢

目前國際上對於建築減碳之工作,已不再單純只關注於提升建築效能,進而可降低之「營運碳(operational carbon)」。在營造物全生命週期中,有部分碳排放被稱為「蘊含碳(embodied carbon)」,其定義指「設計規劃與營建階段」產生的碳排放,此部分不僅難以計算且因各項事實因素恐難以完全消滅。世界綠建築協會(WGBC)估算,蘊含碳之排放量,可能就占了全球年度能源相關排放量的11%,惟不論如何難以消滅,該組織亦提出呼籲,到2050年時,所有建築均須達到凈零排放,其中當然包含營運碳及蘊含碳。

二、我國政策發展

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發佈「台灣2050淨零路徑及策略」,正式開啟了我國接軌國際永續趨勢之大門,其內容除具體宣告淨零碳排之階段時程,更推動「淨零建築」路徑規劃,訂出2050年達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之目標。

然目前相關政策指引方向仍較侷限於「建築能源效率」為主體,對於「淨零營造」並無著墨,雖各部會針對自身業管範圍多有提出減碳規劃原則,然如其名,目前多僅仍停留在「原則」教示階段,尚缺乏具體作法及評量標準。建議相關單位應全面加以考量,並加速跨部會合作,發展相關檢測、記錄工具,及訂立明確資訊揭露方式與指標,俾使我國永續工程發展加速接軌國際。

現況可能面對之困境

一、技術與材料之可行性

在推動營建永續的過程中,技術與材料之應用,勢必為直接影響成效的主因。目前常見之永續模式多建立在「循環減廢」、「提升耐久性」及「節約能源」等三大主軸。惟使用上仍有其效果上限,除現有材料、工法之效能極限外,對於個案經濟上、應用上之可行性及技術人才之培育,均尚有進步空間。建議未來發展應多角考量,不應偏廢一方,以確保營建永續之持續推展。

二、修改規範之鈍重性

一部規範的成形,往往需要經過產、官、學界間互相對話、斟酌、研議及妥協等漫漫程序而來,規範的位階對於從業人員而言如同法律,當新技術、新工法引進時,若規範無法與時俱進,使用者在考量現有規範約束下,基於趨吉避凶之天性,常會造成削足適履之奇怪意象。因此,為有效發展營建永續之各項技術與工法,主管機關們若能創造如金融監理沙盒般之創新環境,或許是一條可以嘗試的道路。

三、成本變動與回報的不對稱性

觀察現行各項規範、指引法遵成本較高,且整體尚在迭代發展階段,多數指標與目標尚無量化標準。除造成企業行動方向不明外,投資報酬通常也不具立即性,往往需長期逐步顯示,又現行規範多無強制拘束效果,且無鼓勵措施。考量企業經營仍需以營利為目標,方能生存之前提,若無適當政策創造鼓勵長期推展營建永續之環境,恐難激勵多數企業真正開始踏上永續之道路。

機會與挑戰

一、不同成本分析條件下之挑戰

考量永續之效益通常需經長時間累積才能逐步顯示,對於產業發展或友善環境的長期角度來看當然有益。換言之,就營建領域而言,此長期發展觀點係站在「工程全生命週期」角度觀察,但若考量營建產業之運作結構,在無其他政策激勵或經濟誘因之條件下,最下游之分包商通常僅會、也僅能做到「建造成本」分析階段,兩者之衝突顯而易見。未來針於「工程全生命週期成本」及「建造成本」之衝突解決方案,相信將成為關鍵挑戰課題。

二、跨產業的合作需要更多協作人才

所謂營建永續,除「營建」外亦包含「永續」,其內涵包羅萬象,涉及之專業領域舉凡從經濟、環境、材料科學到施工法技術、專案管理及法律規範制定等均有相關。當我們正身處於這個快速成形,名為永續的暴風中心時,絕不可顧此失彼。未來如何聚集、引入各領域專家、學者或焦點團體的觀點,並將各方之意見做有效之整合、妥協,將同為決定營建永續發展策略是否成功的一大關鍵要點。

結語

據統計,從現在到2050年,新建物從開始建造到建造完成使用前,亦指新建物在建材的原料、運輸、製造階段,到建造過程的運輸和施工,其碳足跡將占新建築工程全生命週期之半。惟於COP26時曾經發佈一項針對顧問工程師協會(Association of Consultancy and Engineering)成員調查顯示:約僅有19%大型顧問公司和21%中小企業,在他們的建築設計中完整呈現蘊含碳和總碳足跡。得以推論,約有80%的工程專案還缺乏前期碳排量相關資訊,假使業主有心,通常也難以取得建築完整碳足跡資訊,更遑論進一步辦理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減碳管理。

永續趨勢的發展已逐漸成形,位處工程界的我們,能辦理營建減碳設計、降低蘊含碳及透過先期規劃減少營運碳,並能完整計算過程中之碳足跡者,將是未來的「必備技能」,若企業經營者想在這波永續洪流中發展生存,即早開始因應改變,恐怕才是不被未來淘汰的上上策。本文提出初步反思作為引言,尚祈各位先進不吝指教。

註:本文之靈感啟發於杜風工程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曾一平老師平時對於企業永續發展的自我實踐,特此感謝。 

參考資料

1.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3月。

2.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25月。

3.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23年版。

4.建築工程節能減碳規劃設計原則,內政部(工程會網站)。

5.永續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政策白皮書(修正本),工程會,20115月。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