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375 | ||
|
從921大震 看土敘地震震害給我們的省思 兼談「循環經濟,搖籃到搖籃」的真義(上) 湛淵源 技師/華夏科大建築系教授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南投集集發生芮氏規模7.3強烈地震,劇烈搖晃102秒後,全台陷入一片漆黑;天亮後,2,454條生命消逝,50,652間房屋全倒、53,615間房屋半倒,經濟損失高達3,622.8億元。 921大震約24年後,2023年2月6日凌晨4點,土耳其南部發生規模7.8的強烈地震,震央位於加吉安特省(土耳其語:Gaziantepili),是土耳其中南部的一個省(首府加吉安特)。加吉安特省,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也是土耳其主要的製造業聚集區之一。圖1與圖2指出,安那托利亞板塊(微型板塊,100萬平方公里以下)是位於土耳其的微型大陸板塊,東南側以東安那托利亞斷層相鄰阿拉伯板塊(次要板塊,100萬〜2,000萬平方公里),南面和西南面是與非洲板塊(主要板塊,2,000萬平方公里以上)之間,地中海東緣海溝系統的聚合板塊邊緣,北面以北安那托利亞斷層的轉形斷層與歐亞大陸板塊(主要板塊)相鄰;正以逆時針方向轉動,而非洲板塊沉入安那托利亞板塊下。 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定,該次地震震央位於土耳其加吉安特省(北緯37.174度,東經37.032度),震級為MW 7.8級,震源深度為17.9公里,屬淺層地震[1]。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測定的震級與美國相同均為MW 7.8級。此次地震的震源位於安那托利亞板塊、阿拉伯板塊和非洲板塊這三塊板塊的交匯處附近,因此地震活動頻繁。 根據路透社報導(2023年2月26日),土耳其近期多起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累計上升至4萬4,128人,總計這些地震已造成土耳其和鄰國敘利亞死亡人數突破5萬人。這些地震中,最強烈的一起發生在2023年2月6日深夜,超過16萬棟建築倒塌或嚴重受損,其中包括52萬間公寓,這是土耳其現代史上最嚴重的一場災難。 司法部長博茲達(Bekir Bozdag),今天在災區之一東南部城市迪亞巴克爾(Diyarbakir),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說,已有600多人因倒塌建築物遭到調查,被正式逮捕和還押的包括79名建築承包商、74名對建築物負有法律責任的人、13名業主和18名對建築物進行改建者。許多土耳其人,對這些人都認為是貪腐的建築作法,及有缺陷的都市開發等所造成而表示相當不滿。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已承諾追究相關責任。 土耳其、敘利亞,6日的7.8世紀強震造成超過7,800人死亡,人數持續上升…,許多台灣民眾聯想起當年921大地震也是災情慘重,害怕強震再襲,對此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土耳其強震的能量是921大地震的的2至2.5倍,並指出台灣陸地仍有可能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土耳其7.8強震,讓不少台灣民眾擔心:「台灣也位在斷層帶上地震頻繁,未來是否也會遇上這樣的強震?」 根據《ETtoday》報導,陳國昌主任表示,許多專家預估土耳其強震的斷層長達200公里,但台灣的斷層最長僅100公里,所以台灣陸地上發生7.8強震的機率不太高。陳國昌分析,這次土耳其地震造成大量傷亡主要有3大原因:1.當地房屋耐震結構差;2.餘震不斷,總計已有破百起餘震,最大規模達到7.5級及6.0級;3.最後是7.8主震發生在凌晨4點,剛好人們都在屋內睡覺。因此陳國昌也示警:「雖然台灣發生7.8強震的機率不高,但仍有可能發生規模7.3至7.5的大地震,千萬不可大意。」 又,世界銀行(World Bank)表示,6日發生在土耳其南部的毀滅性地震及餘震,已在該國造成超過34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456億元)的損失,而且可能更高達2倍以上重建成本。這個估計值,並沒有涵蓋敘利亞北部的災損。世界銀行亦警告說:「持續不斷的餘震,可能會增加震災總損失。」世銀土耳其主任(World Bank Country Director for Turkey)羅培茲(Humberto Lopez)說:「這場災難提醒人們,需要加強公共和私有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世銀也補充說明:建築蒙受損失約占總估值得53%,非住宅建築佔28%,其它諸如道路、橋梁等基礎建設約佔19%。 這一次地震發生損壞建築構造物,公家及公共工程損失較輕微(顯示較高耐地震能力),絕大部分倒塌損壞都是屬於私有建築物設施,抗震能力顯然已不足以勝任這一次地震威脅。最近Podcast,邀請台視新聞國際中心的編譯劉人豪及攝影記者林秉州,分享遠赴土耳其直擊震災前線的親身經歷。對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指出:「土耳其建築法規不嚴格、政府機關鬆懈等議題。」劉人豪說在採訪過程中,發現當地的居民都會將矛頭指向建商而非政府,有關政府事情,居民一概不回答,守口如瓶。林秉州也表示,曾有遇到受訪的居民在訪問後又反悔,請記者不要播出;當採訪團隊離開震央,抵達相對安全的城鎮進行拍攝時,卻受到當地的警察機關攔阻。 綜合國內外電報導資訊顯示,絕大部分建築構造物都是屬於鋼筋混凝土構造物,土耳其建築法規耐震設計,已有考量當地所遭受地震強度可能造成的損壞之因應規定,公有建築構造物公共工程,若有依現行法規設計施作,大部分都可以勝任此次強震襲擊;然而,對大部分民眾所擁有私有建築,設計、監造、建造和使用管制,管理過於鬆散,遇到強震時可能變成「鬆餅式建築坍塌」。 至於災民將災損成因,都指向民間建築相關廠商,而對主要負責政策執行的政府單位,卻閉口不提的現象,跟台灣或日本現況,大異其趣。土耳其負責政府建築相關單位公權執行力之落實度,是一大問號?若政府單位都不管或無力約束建築商,是否涉及人謀不臧或官商關係糾纏不清的情事,非外人可知!然而人民處於最弱勢的地位,生命財產自然保不了! 國內某NGO國際救援組織傳回來(非擷取網路資料)參考圖3,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正在興建中建築物概況,讓我們可了解土耳其民間建築物設計、施工概況。這張照片讓技師朋友們有無限想像的空間:位於比台灣處於地震帶上更危險複雜的土耳其區塊上,建築設計與施工廠商作為,是否更大膽了些?!
綜觀這兩次地震,921地震是歐亞板塊(主要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次要板塊)擠壓而引起車籠埔斷層錯動所造成;土敘大地震是土耳其(安那托利亞板塊)、阿拉伯板塊和非洲板塊擠壓,這主要板塊與次要板塊及微型板塊相互擠壓錯動,是造成土敘這一次強震的主因。 台灣歷經921地震慘痛災情洗禮,2000年(民國89年)以後之建築物耐震設計更趨完備齊全,而政府也責成內政部修正建築技術規則耐震設計專章,制定危老都更條例和建築物耐震標章等,上述措施對新建築物興建申請者,予以獎勵容積措施誘因,在在就是以民為主,站在保護人民立場作為出發點。同時,對既有建築物耐震評估補強作為,都是保護人民房產安全的積極作法。 土耳其位處於比台灣更惡劣危險板塊地帶,據勘災團傳回國內訊息指出:土耳其可能有完善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但是監督人、起造人、設計建造人、承造人等,沒有嚴謹執行這些耐震設計規範,施作品質不甚理想。 另,從民間國際賑災團體所帶回Youtube,作者以電腦(Print Screen Sys Rq)截圖,小畫家處理過影像,初步判讀供讀者參考解讀這一次災情:災區震央處,原本平順地形種植橄欖園區,地震後變成一大峽谷的場景,當地居民一目睹園區景象,驚悚不已!而高層建築一般設計施作品質理應較優質較耐震,但其中兩棟建築(7.5餘震)硬生生倒塌,如「鬆餅式建築」景象,幾乎是全毀成一平盤狀,裡面若是還有住戶未逃出,也很難有活命機會。其他部分土耳其與大多數敘利亞建築物倒塌場景,大部分都是碎成細粒粉塵狀,鋼筋混凝土施作品質,相當差,也難怪土耳其老百姓一致將矛頭指向建築商、設計廠商、建築廠商等等,土耳其政府也通令各機場、港口、道設路障等措施,通緝逮捕建築廠商相關人員,據聞已經逮捕160餘人了;但是唯獨對政府相關建管人員應負的責任,國內外媒體均無此項報導,煞是不可思議的現象。 回憶921地震,中部某高層建築與石岡壩倒塌,建築物是碎成塊狀,而石岡壩被抬起約10公尺。政府與民間均震驚於地震的無情,於是政府立即著手於:建築耐震修正、地震工程教育(如IDEERS國際建築抗震競賽、921地震教育園區)、耐震標章、危老建築都更條例、既有與校舍耐震補強等等措施的啟動,全民齊心全力投入抗震工作,歷經25年左右,成果越來越豐碩。 反觀土敘大地震之後,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ndogan)所領導的執政黨,執政20年中,推動經濟成長,持續支持房地產業及一系列興建建築的措施:2018年推出所謂的「分區特赦」,以利未註冊的民間建築工程合法化,總計有1,000萬人申請房屋建築「特赦」,其中180萬人申請被接受。業主僅需要補繳註冊建築費用與各項稅費,建築物就可以就地合法化(據官員表示,在土耳其2,000萬棟建築物中,其中50%以上皆違反建築規範),如此政策「以補繳費用替代結構補強,民宅建築物即能耐震」,不是腦筋有問題,就是市民命如草芥,令人啼笑皆非。土國政府自有的耐震設計規章,僅用在公有建築上,因而此次大地震百姓死慘重傷,真是其來有自。 「循環經濟-搖籃到搖籃」的真義 從另一角度觀之,921地震倒塌房屋是屬於「軟腳坍塌建築」;而土敘地震倒塌房屋是屬於「鬆餅式全毀坍塌建築」。環視本次地震建築物災損照片,對比921地震建築物損壞鋼筋與混凝土裸露外觀判斷,顯示梁柱接頭脫落,箍(肋)筋稀疏鬆脫,混凝土碎成塊狀,與鋼筋接著握裹力不足等。從土敘地震後災損審視,鋼筋稀疏散落分離,看不到鋼筋與混凝土握裹在一起,也看不到箍(肋)筋的痕跡,而且滿地看到混凝土破碎成似白色粉狀,混凝土幾乎無品質可言。換句話說,這些混凝土建築物的設計與施工品質,真是虞慮重重,毫無耐震能力可言;這些災區的老百姓與建築物,除了承受大地震危害外,尚有內戰砲彈轟擊的威脅,真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土敘地震後百廢待興,首先是地震災區場域的整頓、清除,再談復建措施,以及未來建築結構物耐震設施盤點及加強工作,都應同步進行。 本文針對地震災後巨量龐大廢棄混凝土處置作業,提供建言,以實踐從「循環經濟」-「搖籃到搖籃」[2]的積極作為真義。 「循環經濟」的概念,是由兩位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和R·克里·特納(R. Kerry Turner),於1989年提出的。在《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中,他們指出「傳統的開放式經濟,是在沒有內在循環傾向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此概念是將環境視為廢物的大水庫。 Walter R. Stahel ,在1970晚開始「搖籃到搖籃(相對於搖籃到墳墓)」的論述,與Product-Life機構,共同致力於發展封閉式循環的商品製程。與線性經濟造成的資源衰竭不同,「循環經濟」認為是建立在『物質的不斷循環利用』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使整個系統產生極少的廢棄物,甚至達成零廢棄的終極目標。「循環經濟」相信: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沒有真正的廢棄物。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衝擊的矛盾。
地震災區廢棄混凝土,可說是由原材料(天然砂石),加上水泥漿(水+水泥+化學礦物摻料)組合而成之混凝土,提供建築構造物使用,是一種原材料(「搖籃」)角色。地震後崩垮碎裂之物,以「循環經濟」回收再利用,用於設計製作其它工程構造物(諸如,建築結構混凝土粒料、路工級配粒料、透水鋪面、透水磚、人工魚礁、紐澤西護欄、CLSM、地盤改良劑等等) [4],變成另一種用途之『原材料-回收粒料「搖籃」』。 混凝土這個中文字為「砼」(音與同或童),意義為人工石(水泥+水+摻料+粗細粒料),經由人工攪拌、製作硬化後變成人造石子,其中粗細粒料約佔有2/3以上體積。因此,已經廢棄混凝土,也可回收再生利用變成「人工粗細粒料」,如圖4與圖5,成為另一種成品的原料-「搖籃」。在自然環境能資源日益匱乏,尤其是天然粒料越趨短缺更為嚴重之際,「循環經濟」提供一解決藥方,將回收廢棄混凝土,作成人工粒料,用途上參考表1。921災損建築廢棄物如表2,從這些圖表顯示最大宗就是混凝土與鋼筋,而廢棄鋼筋幾乎全部可回收利用,被稱為綠建材;其它為混凝土,將作成另一項成品的原材料。回收混凝土作成人工粒料(回收粒料),到底是否可以應用在建築結構混凝土上使用,見表3和表4。表3指出天然與回收粒料差異,最大不同處在比重與吸水率的差異性,回收粗粒料比重較低約10%、細粒料約5%;吸水率相差約6.65%(粗)與1.31%(細),回收粒料品質低於天然粒料。在日本,回收粒料用於建築結構混凝土,約可設計強度在180〜210 kgf/cm2,或用於無筋混凝土等。(待續) 為何回收粒料無法替代天然粒料,從圖6可得知,天然粗細粒料,在混凝土內部與水泥膠結漿界面只有一個(ITZ1);而回收粒料,將會產生三個界面(ITZ1、ITZ2、ITZ3)。界面是複合材料-混凝土內最弱的一環,天然粒料混凝土遠比回收粒料混凝土,強度高出許多;日本廢棄混凝土「循環經濟」種類與用途,見表4,回收製成回收粒料,建議可使用三型混凝土:第1型抗壓強度180〜210 kgf/cm²,可用於鋼筋混凝土或無筋混凝土;第2型及第3型用於180〜160 kfg/cm²及160 kgf/cm²以下。此三型混凝土用於較不重要結構體、或非結構體,及用於建築基礎打底(設計強度=140 kgf/cm²)混凝土,頗為適當。
表1 國際廢棄混凝土再生粒料與廢棄土石方「循環經濟」應用案例(含台灣研發應用)
表2 廢棄物組成分類(黃榮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8)
表3 混凝土再生粒料與天然粒料基本性質差異(佐藤健,賴克富,台灣礦業2002)
表4 日本廢棄混凝土「循環經濟」種類與用途(河源廣隆,再生混凝土1996)
註:黑色(Bold)字體為台灣建築中心綠建材標章建議的用途。
表5為國內採用921回收粒料做成混凝土強度發展,配比是採用台科大名譽教授黃兆龍博士,研發之「緻密配比設計法」,運用飛灰與爐石粉和水泥與摻料及回收粒料設計(CER與CEN),並應用ACI配比法設計(CCR與CCN),上述所得配比進行28、56、91天抗壓強度測試,結果顯示CC(傳統)組比CE(緻密組)組強度高,唯91天時,CC傳統設計組強度有下降現象,CE組強度初期(28天)低後期(91天)一直成長,這是「緻密配比設計法」的優勢,而且水泥用量低,水泥強度效益高(表5右側),因此若以回收粒料設計建築結構混凝土,以f’c+70 kgf/cm2,使用表5,可以設計210〜280 kgf/cm2,於低層建築物(含5F以下),在工作性、安全性、耐久性、體積穩定性等,都足以可以勝任[5];高層建築(含)以上暫不建議採用,除非有更具體研究使用佐證時。 廢棄混凝土「循環經濟」的「搖籃到搖籃」應用,在荷蘭、日本、台灣等地,正如火如荼朝此方向前進;至於土敘災損重建工作,或許土耳其粒料天然資源不虞匱乏,但根據「循環經濟」的精神與「搖籃到搖籃」真義,在混凝土結構混凝土、非結構性和與無筋混凝土的應用,甚至可用於CLSM與地盤改良劑等等措施,都可以使物命延續不斷,土敘大地震後對土耳其政府與世界銀行建言,應該痛定思痛,翻轉當地既有耐震策略的失誤,將人民的大小事情,尤其建築物耐地震,都擺在第一優先,才是政府永遠執政的良策。 表5 回收粒料混凝土硬固性質
結語 台灣於921地震(20世紀)後,隨即政府與民間動員新舊建築構造物耐震設計、清查盤點、復建措施等等不遺餘力,主要在確保人民居住使用安全;土敘地震(21世紀)後,當地政府民間指責建築商與究責,而忽略了政府是應站在保護防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與台灣之建築構造物,抗震耐震設計施作,是可供借鏡。透過「循環經濟」與「搖籃到搖籃」作為,則可提供建築寶貴資源,善盡利用的機會,期盼災區重建工作順利推展,讓苦難災民能有一更安全遮風擋雨,耐震抗震的建築構造物,政府需要有『大(強)震不倒』的思維! 參考文獻 1. Google搜尋,維基百科地球板塊系統,2023.3.12 10:12分點閱。 2. Google搜尋,維基百科循環經濟,2023.3.12 12:25分點閱。 3.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search time: 2023.3.12 10:23。 4. 張大鵬,黃兆龍,再生混凝土手冊之研擬,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案,PG9403-0691(094-30170000G1-006),94年12月。 5. Tu, T.Y., Chen, Y.Y. and Hwang, C.L. (2006),"Properties of HPC with recycled aggregate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 36, No. 5, pp. 943-95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