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 ||
|
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設計結果之檢核(下) 楊耀昇1、周維苓2、鍾立來2,3,4、賴勇安2、邱聰智3、賴昱志2 1永安土木技師事務所、2臺大土木系、3國震中心、4成大土木系 註:前一篇已介紹五項檢核要點,這篇繼續介紹剩餘之六項 六、構件力與位移之關係 結構執行側推分析後,每一類構件之每一類非線性鉸,最少取一樣本,從結構模型中,輸出每一步驟之力 (彎矩、剪力或軸力) 及位移 (或轉角),進而繪其力與位移之關係曲線,並與事先備妥之關係曲線比對 [4],確認與結構模型溝通無誤。結構補強後,其補強構件力與位移之關係,比照檢核。 選取的一樓柱C4(圖4) [5] 為撓曲破壞,故應與撓曲破壞機制之柱剪力位移曲線比較(圖10),由圖10可確認與結構模型溝通無誤。同理,亦由模型中二樓梁B16(圖4),將其兩梁端彎矩於側推過程之彎矩、轉角關係,與理論之梁彎矩比較(圖11、12),確認結果合理。 七、構件之破壞模式
八、結構之破壞模式 檢視每一步驟整體結構非線性鉸之發展,確認破壞模式之合理性。若為強柱弱梁之破壞模式 (接頭之梁充分發展其彎矩非線性鉸) [6],則接頭之梁彎矩強度的和,應低於柱子;若為弱柱強梁之破壞模式,則因柱於接頭處彎矩分配不均,接頭之柱子彎矩強度的和,可能高於梁,亦可能低於梁[5],工程師可透過分析軟體輸出該接頭之彎矩分配狀況,確認其結果是否合理。觀察在彈性段時是否有軟層性質,若有軟層,則該樓層之勁度應低於其上一樓層[2],若無軟層,則該樓層之勁度會高於其上一樓層。並觀察側推分析的每一步,若出現弱層 (該樓層垂直構件充分發展其非線性鉸) [2],則該樓層之剪力容量需求比,應低於其上一樓層。 結語 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之難度,不亞於新建結構之耐震設計。評估與補強之結果,攸關結構所有權人及使用者之權益 (生命及財產),執業之工程師不得不慎。執行評估與補強之工程師 (尤其是剛進入此領域者),不應盡信分析程式之結果。分析程式可能沒錯,工程師也可能沒錯,但是,只要雙方之溝通出了問題,即可能釀成大錯。本文從載重、構件及結構,依序檢核,期確認 (補強前後) 評估結果之合理性,供工程師參考,共同維護工程之專業,進而守護結構所有權人及使用者之權益。 參考文獻 1. 鍾立來 (2018),「耐震能力詳細評估結果之檢核」,內政部營建署,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結果查核講習會。https://youtu.be/qD9gXM5OJrY 。 2. 內政部營建署 (2011),「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100.01.19台內營字第0990810250號令修正部分規定,自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一日生效。 3.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2011)。「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之應用 (土木404-100) (下冊)」。混凝土工程委員會,科技圖書。 4. 蕭輔沛、鍾立來、葉勇凱、簡文郁、沈文成、邱聰智、周德光、趙宜峰、楊耀昇、涂耀賢、柴駿甫、黃世建、孫啟祥,「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三版)」,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報告編號:NCREE-13-023,台北,2013年。 5. 楊耀昇、周維苓、鍾立來、賴勇安、邱聰智、賴昱志 (2018),「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設計結果之檢核(上)」,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投稿中。 6. 內政部營建署 (2017),「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內政部91.6.27台內營字第0910084633號令訂定,內政部106.5.31台內營字第1060805829號令修正。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431&Itemid=57。 7. 鍾立來、林聖學、賴昱志、黃國倫、曾建創 (2015),「結構耐震設計:強柱弱梁之檢核」,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第981期。 表4 柱撓曲破壞之側向強度與剪力破壞之側向強度比較
表5 性能點參數檢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