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北投區鋪面設施介紹暨探討
房性中 技師
前言
近年來,筆者除了假日多次前往北投區旅遊、用餐及享受溫泉之外,亦於旅遊或是執行公務時,詳細觀察及紀錄北投區鋪面之實況,擬做深入淺出且扼要性的探討及敘述,冀可對比於台灣地區其他縣市或轄區鋪面設施之現況,俾利參酌運用或共同分享提升之契機。
鋪面現況分享
現階段北投區仍在大力推展休憩產業以及溫泉觀光旅遊,致公務機關或供公眾進出之場所配合政策,皆大幅度整建或新建人行道與道路等鋪面設施,惟使用中之鋪面損壞狀況,仍然嚴重者,令人擔憂!
茲略述缺點,以利大家引以為鑑。概述如下:
人行道鋪面,若位於落葉數量較多顧慮之區域時,照片1中,即於人手孔蓋鏤空處下方,加置乙層鐵絲網,以阻隔落葉大量漂落至排水溝渠內,而衍生阻塞水流。
部份人手孔蓋之效能同時具備『開&關』功能,若每次開&關之動作,皆耗時又費力的吊昇及吊降人手孔蓋,是一件極為麻煩的事務。照片2中所示,之人手孔蓋,若擬進行『開&關』之作業時,則於蓋上標明『重複下壓』即可,相當地人性化亦頗為進步。
照片3所示,乃為大業路上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分離設置之狀況,並以標誌牌清楚標示之,以避免自行車與行人交織通行之危險情事發生。
照片4所示,乃為人行步道與廊道之間的草坪區域之通道,設置硬橡膠之鋪墊狀況,可大幅度降低人員步行通行時,衍生滑倒及摔傷。
照片5所示,乃為北投區清江路某巷弄之瀝青混凝土鋪面狀況,這可能是歷年來筆者所見瀝青混凝土鋪面,橫向幅員最小之案例。道路中央尚且再行設置多處人手孔蓋設施,並以水泥混凝土材料圍束之,相當不可思議。在設計實務上,筆者不建議採行此類複合模式。
照片6所示,乃為既有人行地磚上加鋪瀝青混凝土之狀況。由照片可得知以下諸訊息:
1.瀝青混凝土加鋪厚度嚴重不足,導致衍生反射裂縫之外,亦產生縱向裂縫之損壞狀況。
2.加鋪瀝青混凝土之前,未加置不織布之隔離材料,導致反射裂縫叢生。
3.黏層噴灑成效不彰,導致瀝青混凝土剝脫嚴重。
4.許多從業人員均認為車輛行駛較少之鋪面,就可以減少表層厚度,並降低設計標準。這個錯誤思維,由照片6中即可得到印證:『即使鮮少行駛車輛之鋪面,亦應符合最小厚度設計及施工之要求,且黏層使用量、與防止反射裂縫之不織布隔離材料等工項,均須一應俱全的設計及施工,方能保障良好的施工品質及使用績效。』
綜合討論
近年以來,台灣地區之發展,咸以推動觀光產業為第一優先之事務,而台北市北投區佔有溫泉特殊地質的優勢與悠久歷史之口碑,商機無限。相信社會大眾有機會光臨北投區之時,一定可以感受到公園設施增多了、綠化及自行車與人行專用道普及了,讓我們悠遊其中,備感舒適與愜意。
配合上述之開發,鋪面設施亦為首要可立即普及化的建設工程之一,本文照片2、照片3及照片4等措施,尤為值得廣泛推展之良好案例。
至於照片5及照片6所示者,因恐有損及公共安全、或是傷及百姓生命財產之顧慮,筆者建議公務單位應儘速予以查勘確認後,並即時提出改善措施,以弭平可能之風險性。
 | |  |
照片1 人手孔蓋鏤空處下方加置乙層鐵絲網之狀況 | | 照片2 人手孔蓋以『重複下壓』控制『開&關』 之狀況 |
| | |
 | |  |
照片3 大業路自行車道(右)與人行步道(左)分離 設置之狀況 | | 照片4 人行步道與廊道間草坪區域通道設置 硬橡膠鋪墊之狀況 |
| | |
 | |  |
照片5 清江路某巷弄瀝青混凝土鋪面之狀況 | | 照片6 既有人行地磚上加鋪瀝青混凝土之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