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為一個土木技師,我們都知道一棟耐風耐震不會倒的房子需符合耐震規範包含風力,其中基礎工程最好的選擇就是建造在盤石上,只要是真實的連結在堅固岩盤石上,那相較於其他房子而言,這房子可算是最堅固的了,當然這下層岩盤規模愈大連結愈確實,那就愈可靠、穩妥。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與社交,包含工作裏,我們常常建造、連結在很輕很不可靠的沙土上,我們常自認為穩妥,事實是我們卻因此而跌倒。例:我們常常相信人,倚靠人,結果常常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錢錢變少,現今這個世代所張顯出來的,似乎是更迫切、更真實,如果能抓到的是那麼不真實,且包含健康也無法隨心所欲的抓住或停留,那我們可能需要省思,是否應反其道而行才是對的,就是把選擇權回歸順服大自然。讓我們享受每天的工作或生活,放輕鬆享受每天的生命跟氣息。外在的環境是一天新似一天,也就是每天都是新的,其實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全新的,但是我們常常用那個老的自己套在那全新的日子裏。結果環境一個大變動那個舊的老我卻一直停在那時間軸上受苦不肯離開。如果是大地震,例如:真實地震或經濟方面之金融海嘯與動盪、失業率與失業人口不斷提升、百業蕭條…等等,雖然會帶來極大的破壞,但重整後的家園似乎能產生更美更好的生機。 921大地震後的台灣南投,就是很好的例子,危機常常就是轉機,我們滿懷期待黎明前的黑暗快快結束,在這同時我們也需以更健康、更努力、更真實的信心等待那契機的出現;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時刻裏,世界很多地方及很多人正親密的連動著,我呼籲我們技師朋友們放大我們的眼光,著眼在那永恆不變的真理上(如同在盤石上)必能站立的住,立定的穩,並能在世上做光作鹽,成為世人的榜樣與幫助者。 還是那句話回歸自然,跟隨四季作息,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工作有時、休息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春、夏、秋、冬、氣候節令皆有時,能掌握自然順服自然,才能重返快樂的人生如果你的人生缺少快樂,或是快樂愈來愈少,那就要警醒因為你沒有學會作自然人,千萬別去作”法人”當有一天被法令捆綁住而無法掙脫時,別說我沒告訴你。 |
|||||
![]() 從美國總統布希的強權政策後,造成一連串的世界局勢動盪,以致美國國際形象低落,一直到金融政策錯誤,例:二次房貸、雷曼銀行事件…等等都可輕易看出人因位居高位,崇拜金字塔遊戲,又過度驕傲與自信,導致忘了我是誰,終將自頂端摔下,或粉身碎骨,或身敗名裂,或下場淒慘何苦來哉!實不知人生路或高或低皆有風險皆有美境,只有懂得永恆真理並持守正道之人,才能全身而退或安享天年。自古至今多少千古風雲人物留下多少榜樣與失敗案例,到如今已幾千年了,似乎不能也無法讓現今的各國國家領袖或影響力深遠的知名領袖徹底的學會,對創造者全然的順服與尊重。因為不懂地球與人類被創造的遊戲規則,而自創很多自以為是的政策、政令,結果自已國家沒有治理好,反倒因環保議題、食品衛生安全及糧食、汽油能源…等等問題,給地球上的人類,帶來了更多、更大的困擾與生存壓力。 這些世界級領袖也常常開國際會議,或聯合國會議,但總看到議題愈來愈多問題也愈來愈大,至少最下面的這些百姓,包括我都可以看到並真實感受到,外在環境,包括經濟項目皆是普遍的愈來愈差,食物也愈來愈毒,難以下嚥,生活上也愈來愈多的人感到愈來愈苦,從生活滿意度調查,就可以看出端倪,(其實不用問別人,你只要問你和你全家作統計就可以了),人造的產品,多到賤價求售,也看不到有人因此而感到幸福、滿足,到是看到倒閉的工廠老闆自殺跳樓,或被資遣的員工求救無門。 人的管理,只因夾帶人的私心與立場,所以到最後都是爛攤子一堆,幾千年來,我只看到造物主所造之物,例:大自然的植物,順著光、靠著水、吞吐著空氣,悠遊自在的活著,長壽者如神木幾千年如一日,到如今還自由自在的呼吸,生存的很好,而屬人的王朝或國家,則不曉得已衰敗或興起多少回,造物主的智慧、能力比起人來實在超過太多太多無法計數,在地球上因著人的管理,有貧富不均,有很多鉅富商人集中在杜拜,有很多人餓死在非洲的某些地區,有很多因災害或人禍而亡,有很多因困苦貧病極待國家領導人的拯救,看能否得著救贖。 很遺憾我們看到的是,在政治、政策錯誤上,經濟策略方針之錯誤,已引起全球金融次序的崩解,普遍的現象是工時愈來愈長、生活愈來愈苦,很容易看出自認需要被拉拔,需要走出痛苦陰影的人口比率比過去多太多了,如果再加上離婚、失婚、無子女、家庭關係不好、夫妻吵架、子女不孝悖逆…等等,人類真正期待的人情溫暖與親切問候,恐怕在台灣其真實的數字,會掉在10%以下。 若不一一解開這些已長期壓在人心裏的苦悶與問題,而只想直接去思想兩岸為什要進行所謂合作,搞三通、簽四協議?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人,甘願走上街頭遊行抗議,甚至暴力相向,恐怕永遠都找不到解決的共同點;這也不是只憑藍或綠的最高領袖,負起所謂的責任就能解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有明訓,一個不安定的靈魂,在找不到歸宿之前,對社會而言,常常就是問題的製造者、而非解決者。面對當前的所有亂象,與社會病症問題,對未來能秉持信心與盼望的人,將是地球村最後的獲勝者語帶領者。 我相信那創造天地與人類的創造者,必對這未來的最終結局有一更美妙的計劃;這奧秘雖難懂,但我相信最終將顯明,那聖潔、公義、平安、喜樂將如人心所歸一般充滿天地;那充滿虛晃、假象、伪善、忌妒、紛爭的事將如煙消逝墜入陰間,無人紀念。願那創造天地的主本著大憐憫與大慈愛,以那無人能及的大能、大力釋放及拯救這世上失喪的靈魂,也願這信心與能力賞賜給信靠跟隨的人。 |
|||||
![]() 林雨生 緣起: 兩週前,參加公會登山社攀登木馬步道時,發現步道旁的木樁上刻著「橫嶺山自然步道」里程標誌,由6.5 k往上遞減,但當時規劃是走木馬步道,在5.3K處就右轉入通往回程的路線。無緣一窺6.5k長的步道畢竟是件遺憾的事,事後一直懸掛在心,上網搜尋找不到完整的資料,是否可通橫嶺山?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想一探究竟的慾念卻越來越強烈。找個適當的伙伴是必要的,但所諮詢過的,似乎都面有難色,最後決定公會登山社攀登玉山的當日,獨自前往探勘。 新社花海: 既然是要獨自前往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行囊裏除了一般登山攜帶的裝備外,這次還多了哨子,萬一不幸碰上野獸或許可嚇唬一下。行前氣象預測有鋒面過境,會是潮濕有雨的天氣,並非登山好日子,清晨五點多就起來,安排就緒, 6:10am騎車出發,東方雲厚了點,但太陽還是出來了。路過新社,特地繞經改良場,要目睹花海盛況,捕捉相對映的照片,但忘了今日是新社花海開幕日, 6:50am已經出現車潮,還以為可搶到頭香。 橫嶺山自然步道6.5k: 預估來回車程將近百公里,保險起見在東勢加滿油再上,一路順暢7:50am抵達第二登山口,沿步道拾級而上,孤單一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隨時提高警覺,不時四周張望,查看地面有無異狀。沒有蟲鳴沒有鳥叫,萬物皆寂,只有急促的心跳及呼吸伴隨著腳步聲,以約每小時兩公里的時速,不急不緩的登上未知的山嶺。氣象預報真準,開始下起綿綿細雨,暫時雖沒影響,若持續下太久或雨勢加大,勢必要提前結束行程下山,也只好空手而回。帶來的輕薄雨衣只能勉強保護背袋以免淋濕,所幸雨勢也沒加大,大部份雨水被樹葉阻擋沒掉落地面,衣服也沒淋濕,還可繼續上攻。 橫嶺山自然步道3.5k: 經過一小時半的努力,踩著沉重的步伐不停的往上攀登,一連串的陡坡,體力幾乎耗盡,9:20am前方終於出現人影,三人似乎要下山的,雖然只打招呼沒交談,但感覺也踏實多了,起碼步道還有人走,最孤寂驚恐的一段路似已結束,相信此行已漸露曙光。繼續往前走,在3.5k處又出現3人,停下腳步寒暄一番,真相已大白,原來他們都是從步道起點0k (隧道口)往下走,而且全程都是平坦沒有階梯的路面,沿途山坡都是杉木造林,高聳入雲,樹徑約50〜60公分左右,步道不再走山脊稜線而沿山腰闢建,與對岸的「200林道」遙遙相望,美景盡在眼前,心情豁然開朗,腳步也輕快多了。 隧道口ok: 途經約1k處有一岔路,是橫嶺山主峯的登山口,指標顯示1.3k,一時喜出望外,今天不管有多累,一定要登上主峯,一了多年來的心願,但我決定先走完步道全程再回頭登主峯,10:15am終於走出「橫嶺山自然步道」,眼前就是200林道隧道口,僅短暫停留拍照存證。「橫嶺山自然步道」全程6.5k,0k〜3.5k路段地勢平坦無階梯,四周森林環抱,海拔約1650公尺,氣候涼爽舒適,景象宜人,來回一趟約2〜3小時,適合全家做森林浴。而3.5k〜6.5k路段地勢陡峭,垂直落差约700公尺,雖然有階梯安全無慮,連續的陡坡會讓人耗盡體力,走這段路要有心理準備。
橫嶺山主峯: 10:35am折回1k主峯登山口,進入登山小徑,路況隨即大轉變,沿途都是不規則的大岩塊自然形成,平均坡度約30∘左右,部份路段有架設繩索輔助攀爬,全程沒有人工階梯,要自行尋找落腳處,有時階高達50cm,光靠雙腳無法一步登高,必須善用雙手與樹根或岩塊間的拉力,手腳並用才行,此時才體會出「爬山」的真意。攀登此類型的山並非首次,稍有閃失後果不勘設想,還是安全第一,勿操之過急,按照體能狀況,一步一步往上登,11:10am終於成功登頂,在隧道口遇到的那對父子檔也隨後抵達,雖然話不多,總算有伴。 山頂有三角點,標高2024m,而視野被樹叢阻擋,四周都是來自各地山友懸掛的布條,顯得雜亂無章,沒有景觀可言,但我也不急於下山,先拍了幾張見證照片再解決午餐問題,饅頭夾罐頭鰻魚是我慣用的登山食物,既方便又不易變質。 一向不習慣用登山杖的我,遇到這種地形,也得承認有支登山杖能更安全下山,形同野外求生,設法找來一支樹枝替代,效果可媲美登山杖,也是不得已的做法,不值得鼓勵。 正準備下山之際,又上來一對夫妻檔,看來也上了年紀,卻稱呼我為「歐吉桑」,要我幫他們拍照,我說:「幫忙拍照我很樂意,但這個稱呼不敢當」。果然他已高齡70,身手還那麼矯健,也是從6.5k上來的,回程就邊走邊聊得知他們夫妻檔每天上午都要走一趟大坑3&4步道,下午到游泳池再暢游1000m,如此的保健方式凡人望塵莫及,佩服他們的毅力,也祝福他們健康長命百歲。 巧遇: 攀登主峯途中遇某登山團體登頂折返,探聽得知,她們一行3、40人分成兩組,她們這組由隧道口出發,已登主峯折返,另一組從6.5k出發只走自然步道不登頂,要在登山口會合後到隧道口搭接駁車,不必再步行走回程路,巧妙的安排。當我登頂折回登山口時0:30pm,那群體正在登山口附近野餐,好巧不巧其中一人正是林技師,兩週前還一同走木馬步道,一週前在華山同桌吃飯,席間我提過登山事,當時他沒說什麼,今天竟然在這種場合相遇,笑説台灣真的很小。原來他們是公司員工假日出遊,邀我一起搭接駁車,因時間還很充裕,想按原路下山多拍些照片而婉拒他的好意。 回程: 回程是下坡,午後雲霧在聚集,漫步在林中,正在享受森林的寧靜,後方突然陸續竄出四部越野自行車擦身而過,除製造驚恐外並無大礙。近來油價高漲,兼具節能減碳及健身運動的自行車風氣崛起,但政府要規劃闢建專屬車道恐非簡單的事,造成人車爭道現象,也就見怪不怪了,但令我驚訝的是,理應到3.5k處、陡坡道前必須折返的他們,當我抵達該處時並不見人車影子,仔細觀察階梯有車胎痕跡,他們已經俯衝下山,這群年輕人正在玩死亡遊戲。 雲霧越聚越濃,又開始飄雨了,階梯變得濕滑,下坡雖然省力,但也較危險,衝擊對膝關節不利,還是得下山。在6k處遇到一家四口出遊的組群,步伐蹣跚,以為要冒雨登山,聊起來才知道他們從隧道口出發,不知不覺的下到溪谷,沒想到回程上山那麼艱苦,像是誤闖禁地,下回會記起教訓,除給予加油打氣外,奉勸趕緊動身天黑前應可回到隧道口。 2:20pm返抵登山口,雨繼續下著不停,換上乾爽的上衣,穿上雨衣,柏油路面很溼滑,安全起見以緩慢的速度下山,4:20pm平安返抵家門。 感言: 冒然獨自探訪橫嶺山,並能成功登頂,為個人的登山版圖又增添了一個據點,而且一天之內有那麼多值得回味的事,真是充實又幸運的日子,雖然身體有點疲憊,肌腱膝蓋也有些酸痛,畢竟當天也走了16km、爬升1100m,休息一兩天會自然恢復。過後回憶起,有那麼好的地方,也應該推薦給大家分享。 2008/11/12記錄 <依林雨生技師97.11.20 mail來函修改> |
|||||
注意事項:請於97年12月19日前傳真(02-29641159、29634076)至公會或email 至 mail@twce.org.tw。 注意事項:辦理時間為97年12月31日前,逾期另行處理 注意事項:敬請mail(mail@twce.org.tw)告知本會,謝謝!
說明:vod課程內有分進修用與取得積分用
報名截止:97年12月11日(星期四)中午12時 報名截止:98年02月13日 時間:97年12月11日(四)
報名截止:97年11月28日 ※本研討會原訂為11/22,因故延至12/6舉辦。※
日期:97年11月22日(六)10:20-17:25 日期:97年11月21-22日(五-六) 活動日期:97年11月20日 日期:97年11月27日、28日 日期:97年11月19日(星期三) 會議時間:民國97年11月21日(星期五) 時間:97年11月20日及21日(星期四、五) 日期:97年11月20、21日(星期四、五) 時間:97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時間:97年12月11日~12日 時間:97.11.21、97.12.12 時間:97年12月05~06日及12月12~13日(星期五、六)-高雄班 時間:97年11月21~22日及11月28~29日(星期五、六)-高雄班 研討會日期:97年11月28日 (星期五)
重要日期:(預定)論文全文收件截止:2008.11.30;論文全文接受通知:2009.2.10
活動日期:97年12月14日(星期日) 上午8:00 日期:97年11月29日(星期六) 時間:97.11.1~97.12.31每星期2、5晚上7:30~9:00
活動時間:第2次:97年11月28日(星期五)下午6:00~ 活動日期:每週六上午8:00~12:00 活動時間:97/8/19~97/11/11(二) PM6:30 活動日期:97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下午6:30
各社團例行性活動:
地點: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會議室(台北市松山區東興路28號9樓)
授課時間:97年08月19日-97年11月11日(每週一) PM6:30 地點: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會議室(台北市松山區東興路28號9樓)
地點:台北市立民族國民中學體育館(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3巷13號)
地點:會本部(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12樓A3)
地點:吉豐羽球館(台北市內湖路三段348巷7號1樓)
地點:台北市青年公園網球場(台北市水源路199號)
北區地點:龍門國中游泳池(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269號)每週六
08:00~12:
中區地點:大台中游泳池(台中市北屯區河北西街17號) 每週六 05:30~ 23:00
地點: 台北縣板橋市民生路二段56之5號2樓
地點: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號R樓(頂樓)
地點: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號R樓(頂樓)
地點:E 7 Club球館【原飛龍保齡球館】(台北縣三重市中央南路63之1號B1F)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廣場(光復南路側) |
●莊秋明-RC結構物腐蝕原因與新結構物免維護防蝕法(1、2、3、4、5) ●王仲宇-橋梁之健康診斷(1、2、3、4、5、6、7、8、9、10、11)
|
||||
回頁首▲ |
發 行 人:林永裕 執行單位:資訊委員會 輔導理事:梁詩桐、高 原 督導監事:余 烈 資訊委員會:廖祐新 (主委)、鄭得志 (副主委)、朱泰明(副主委)、林忠行、黃武雄、 吳季鋼、宋明生、王啟河、林文隆、黃仁達、姚嘉偉、黃國艦、陳國星、 潘其芬、周榮隆、張文隆、施滄洲、林摩西、唐雨耕、張志彰、謝百鉤、 徐適康、陳柏伸、陳建權、劉長齡、朱弘家、林育信 |
版權所有,未經確認授權,請勿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