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無法檢視此頁面,請點選我

電子報 第 265 期 技師電子報於2000年9月21日創刊

本期編撰黃武雄

本期出刊:95年03月28日

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發行

編者的話  

本期適逢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95年度會員大會,除刊登大會盛況照片外,技術交流則報導梁詩桐社長精心研究,利用衛星定位系統(GPS),配合電子地圖製作的航跡圖;及魚路古道南段『內雙溪古道、瑪礁古道、內寮(礁坑)古道與竹篙山古道』人文、地理的特別解說,供讀者好友參考。

技師投稿部分則報導賴景鎔技師訪問蔡錫珪技師在南橫登山歷險及如何脫困之訪談記錄,順談登山注意事項,供登山朋友借鏡參考。至於蔡技師歷險時的心理反應及因應之道.經徵得蔡技師口允,將在下期做詳細報告,保證一定精彩,敬請期待,請大家告示大家,不要錯過。 

以下二張照片為95.03.25 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第七屆第三次會員大會實況

    

會員大會會場內行禮如儀                            會場內一角               

技術交流

下圖為GPS航跡圖(梁詩桐技師製作)

瑪礁古道、內雙溪古道、內寮(礁坑)古道旅遊航跡圖  詳細圖例見筆者


探尋陽明山魚路古道南段人文自然紀行

    …瑪礁古道、內雙溪古道、內寮(礁坑)古道、竹篙山……

                                     文  :梁詩桐技師

                                     照片:楊坤燦技師 林忠行技師 張俊鵬社長

緣起

年初二月天,春寒料峭,筆者與省登山社張社長俊鵬及許技師樹榮攜眷一連兩個週日為北市與省公會聯合辦理登山而探尋陽明山古道群,相中蘊藏無數人文歷史軌跡交錯的魚路古道南段,細數於擎天崗通往平等里有四條約略平行的支線,分別為內雙溪古道、瑪礁古道、內寮(礁坑)古道與竹篙山古道,這四條古道分佈於擎天崗以南的山稜溪谷間,兩條走稜線,兩條走溪谷,一稜一溪相隔,彼此平行,山稜溪谷,各俱特色,特規劃一日環形健行,盡嘗山林溪緣美景。

出發走向瑪礁山

活動當日(3/19)一行32人分別於松山菸廠及故宮集合後出發,於平等里派出所附近停車後,久違了的陳祈昌伉儷也出現於出發點,大伙兒十分驚喜,九時由平菁街95巷轉入,沿著坪頂古圳步道而行,雖然天氣陰冷、山稜上風勢稍強,但轉入密林倒是一路舒暢,約十分鐘後抵「清風亭」。瑪礁古道的入口就位於涼亭後的左側山徑登上,古道近村落則見竹林、駁坎殘跡,行徑間又見杉林羅列,尤見特色,山路倒是好走。約九時半登瑪礁山(又名「新圳頭山」)標高553公尺,為三等三角點,惟展望稍差,以北市及省登山社共同購置的GPS (Garmin 60cs) 標定並記錄航跡(航跡圖後附)。

過瑪礁山後林密幽徑,防風竹林處處可見,行道間隨處可見殘敗斑駁的石牆。約行四十分鐘後抵陽明山農場界柱叉路,左為通往「礁坑古道」(內寮古道)的山徑。直行向下右前走路,就接上「內雙溪古道」了。

內雙溪古道

論古道人文遺址,以溪谷路線較為豐富;內雙溪古道有聚落、菁礐等遺址;古道穿行於內雙溪谷兩側,四度越溪,忽東忽西,溪流清澈,近午時分陽光灑下一片燦爛最是夢幻,越溪時牽牽扶扶,最能體會團結的可貴,尤其吳德燦技師最是熱心,多次接駁在青苔跳石間,他是南橫三星庫哈諾辛山登頂者,自從南橫歸來,他就常出現在行旅同遊間,這次同行有66年次的年輕優秀謝明芳技師,可見俱有人文史觀的古道確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內雙溪古道溪谷潮溼,林貌豐富而原始,景觀更勝瑪礁古道,溪水跌瀑處處,沿溪畔中華穿鞘花及冷清草密生,最是陰溼冷涼,約近中午時分在接近出口處的上游溪畔小憩吃行動糧,談笑風生,最是愜意。 

上攻擎天崗大草原

野餐後略事休息,穿出芒草叢,接擎天崗環型步道順登竹篙山麓,草原上季風呼號,灰濛濛的天候,好似天雨即將奔馳而來,一行人急急由碉堡下方芒草叢中尋到礁坑(內寮)古道入口遁入,內寮古道內又顯風和日麗了。

礁坑(內寮)古道

古道沿礁坑溪下行,,經過一處圓形空地大伙兒合照,許是早期沼澤地乾枯後形成,其後走過斑駁石砌牆、古樸典雅的「番婆厝」以及旁邊的小土地公廟,最是扣人心弦,想想古代絲路上的「龍門客棧」情節,三數百年前正在眼前上演,小廟旁有老樹藤牽牽絆絆翻越一樹又一樹,展現堅強的生命力,最是奇特引人入勝。

一路下行,林蔭幽緻,不知名的蘭科植物隨處可見,於古道出口處接上內寮小村落柏油路,沿平菁街93巷踢下,路邊庭園中的吉野櫻雪白帶紅蕊的花瓣,迎風招展嬌艷美麗,雖未到阿里山,但此地吉野櫻的丰姿也一樣醉人,也令人驚艷,也是此行意外的收穫。

午後近三時回到平等里,平安結束這一個令人難忘的古道尋幽之旅,「客官農場」小聚,為下次的旅程密密縫縫。

以下為活動照片

   

一行人緣內雙溪古道左右穿行四度越溪  (林忠行技師作品)        內雙溪谷潺潺溪水景緻  (林忠行技師作品)

   

內雙溪古道林蔭處處  (楊坤燦技師作品)            熱心的吳德燦技師(左)青苔跳石間扶扶持持  (楊坤燦技師作品)

   

溪谷內青苔塊壘間陽光灑下一簾燦爛   (楊坤燦技師作品)        瑪礁古道團體照 背景為稜線上紅楠風剪木枝枒橫陳盡嘗風霜雨露(張俊鵬社長作品)

技師投稿

登山注意事項及歷險因應之道

(圖文 : 賴景鎔)

塔關山狀況:

土木技師蔡錫圭於去年( 94年11月底)去爬南橫三星. 第一天的目標是塔關山, 下山時就在斷崖(保護網上面)附近走錯路, 結果就在南橫高山上呆了兩夜. 由於第1天所帶的水及糧食已經全部用完, 以後的兩天只好靠喝尿以及夜間將背包套罩住頭頂呼吸, 利用熱氣形成的蒸餾水補充水份的不足維生. 第二天白天整天在箭竹林與斷崖間尋覓出路未果,到下午時嘴巴附近已經開始長出結晶, 而且奇苦難耐, 因天色已晚只好在箭竹林間再度捱過一個嚴寒的冬夜。

為求生存,第三天一早就全力尋覓水源,還好運氣不錯,08:35就找到幽谷清泉,痛快地喝了半個鐘頭的水並稍事休息後,決定改走溪谷下南橫,但南橫高山頂的溪澗不像平地的溪流那麼平緩, 而是非常陡峭而且滑溜, 稍一不慎就會滑下山谷(不死也必重傷). 蔡技師一步一腳印的用雙手(套上手套)、兩枝登山杖、及雙腳貼地攀爬才慢慢走到溪流下游. 終於中午找到出路自行走到南橫公路上, 並以手機通知太太前來會合。 他的太太這次也跟他一齊爬南橫三星, 誰知第1天就出事, 以後的兩天也請求多位山青救援隊員幫忙搜索. 而一齊去爬山的登山隊當然在第1天就停止活動, 第2及第3天整個登山隊伍全部都留在南橫(但也幫不上忙), 最後終於聽到奇蹟.

根據蔡技師的說法, 當時在高山上為了怕失溫晚上也不敢睡, 為保險起見將手上的電子表調整為每30分鐘響一次, 以防止一睡就長眠不起. 連續兩夜都沒睡覺, 那種疲憊是可以想像的, 如果沒有非常強烈的求生意志, 很可能就命喪塔關山了. 這兩天還好是晴天, 山上氣溫大約2度左右. 如果那幾天是雨天的話, 那後果就不敢想像了.

磺嘴山狀況:

土木技師登山隊有6人於95年2月19日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磺嘴山迷路一個多小時, 還好最後在陽明山管理處即將下班之前找到出路, 免除了動用國家公園警察搜山的搜索行動(據說要罰錢的, 不過還有待証實).(編者註:經查證並未達迷路境界,只是因天侯不佳,通訊不良,一時失聯而已,如配備無線電手機,即可免除一場虛驚)。

桃源谷狀況:

95年3月7日自由時報B1版大幅登出羅東鎮國華國中二年級學生簡言衡, 與家人到頭城鎮桃源谷健行, 沿路走走停停, 沒想到意外走失, 這名國中生在山中望著星星, 度過漫漫長夜. 還好第二天早上靠著平常建立的地理觀念, 往海邊的方向走下山, 幸運脫困.

登山應注意事項:

這三條路線筆者都走過, 尤其是南橫塔關山的山路及頭城桃源谷的大石頭步道, 以個人的觀點, 登山者是不太容易迷路的. 但事實上這些人卻是你我都熟悉的朋友, 他們其實就是代表大部分的人. 以上的故事告訴我們, 即使是登小山也是疏忽不得的. 只要稍有疏忽就會迷路, 一旦迷路, 就算有GPS不見得就能立刻得到解圍. 如果在山上摸黑又是孤單一人, 倘若還有野狗、野猴或其他野生動物的啼叫聲就夠恐佈了,倒霉的話再加上連夜大雨的折騰, 就算第二天就可脫困(那是事後才知道的, 誰能保證一定會脫困), 但一個晚上的折磨也一定讓人吃盡苦頭的.為了防患於未然, 提供各位讀者一些登山應注意事項(這些是登山專家提供的):

(1)爬山要依體力分組,  體力相近的編在一起. 因為體力相近才不會拉開距離. 也才能互相照顧. 我個人常看到登山隊伍經常稀稀疏疏, 隊伍拖得很長,如果有隊員脫隊也不會馬上知道.

(2)一定不能落單, 不管個人是領先走在隊伍前面或落後在隊伍後面, 一定不能落單. 萬一落單也不能不好意思, 大聲呼叫再說, 請求聽到叫聲前來的隊友陪伴. 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 萬一落單者與隊伍距離拉長, 而落單者又走入歧途 時, 就註定這位落單者要遇到麻煩了.

(3)後面要有專人壓陣. 壓陣的人常會碰到登山隊員要尿尿而走到隊伍的最後面來, 壓陣的人也一定要等這些隊員解決, 走到他的前面後, 再繼續壓陣前行.

(4)登山隊的人數一般較多, 而領隊與嚮導常常不是同一人. 因此領隊務必與嚮導隨時保持聯繫, 一般嚮導多是負責帶路, 而領隊則需注意整個團體的行止. 但常看到彼此連續不良¸各走各的.如果有人失聯也無法馬上知道,等到發現時又要大亂陣腳了.

(5)登山者的備包還是要放置基本的救援物資

  1. 背包要多放一瓶水

  2. 要多放塑膠袋或塑膠雨衣, 可舖在濕地上防濕防寒. 蔡技師就是在背包內放了很多的塑膠袋, 結果就派上用場. 另外蔡技師在睡覺時也用背包蓋頭, 以防止頭部失溫。

  3. 要帶地圖(哪怕是簡易的地圖)。

  4. 要放手電筒(小型的)。

  5. 餅乾(兵仔餅)多放一包。 

  6. 多帶一件上衣(及襪子), 並用塑膠袋包好(防水), 萬一迷路時至少也可以撐上兩天, 如果是在較低海拔的郊山, 一定可以脫困的。

(6)一旦確定是迷路時, 儘可能待在原地一段時間,登山隊伍很可能可以找到人.

(7)不常走的山路很容易變形或忘記, 當嚮導的如果沒把握, 最好在一星期前再走一次, 以確定山路狀況. 筆者曾帶一群朋友走暖東峽谷的龍舟朵, 因為那一條山路蠻荒涼, 雖然在三週前曾跟別人走過, 但實在沒把握是否會走錯路, 只好硬著頭皮於登山前幾天再走一次(以前的登山環境沒有現在這麼好). 還好有再走這麼一次印象就很深刻, 要不然萬一不確定路線, 後面又跟著一群人時, 一定會亂成一團(會被罵死).

登山與其他活動一樣, 難免都有或多或少的風險, 但只要注意防範應該不會有事的. 建議讀者有空還是要多到附近的郊山走走鍛鍊身體.

   

【圖01】山雖漂亮, 但仍須注意風險.        【圖02】可食用的植物(蛇木的嫩葉不但可食用,而且非常容易取得)

   

【圖03】找到水源就有希望     【圖04】羅東國華國中生,就是利用大海方位找到出路脫困.

回頁首▲
 

版權所有,未經確認授權,請勿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