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聽過靜坐禪修嗎?或許在您的心中,禪修的印象還停留在袈裟僧袍,佛經頌唱的階段,甚至或許會有人斥為無稽。但今日,禪修已然成為了一種在全世界各地,用科學的方式自我證實而傳播的新興傳統文化。 在西元2003年8月4日出刊的《時代雜誌》封面故事報導:美國各地有愈來愈多的學校、醫院、律師事務所、政府機構、公司行號和監獄開設靜坐班,簡直到了「很難躲避靜坐」的地步。為什麼禪修靜坐會這麼蔚然成風呢? 打坐進入「深境」,不但身體會產生微妙變化,腦部亦然。哈佛醫學教授本森研究測出,人靜坐時,會出現入睡前的腦波,表示身心已經進入休息的狀態,但是靜坐者不會真正睡著,而能保持警覺。美國人因醫學和文化上的原因,對靜坐產生興趣,越來越多醫師推薦靜坐,以防止、延緩或至少能夠控制長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如氣喘)、癌症、失眠和不孕症等等,並平衡憂鬱症、過動兒症和注意力短缺症等心理疾病。 醫師們推薦靜坐是因科學研究顯示靜坐確實有效,特別是針對壓力引起的症狀。研究顯示,靜坐不但能夠降低血壓,還能強化免疫系統,75~90%的美國人看醫師都是因為「壓力引起」的症狀。 本森後來出了一本暢銷書,叫做「放鬆療法」(The Relaxation Response),該書說,靜坐者會迴避「對抗或逃避」的反應模式,此一模式是由緊張所導致,靜坐者能夠達到更沉靜、更快樂的境界。威斯康新大學的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也說,經過靜坐訓練,腦部反應從「對抗或逃避」轉為「接受現實」,反而更能增進一個人的滿足感。 在當期的時代雜誌中,還有其他許多詳盡的內容,或是告訴你不同學界方面的證言,或是提出禪修能夠確實改善腦部發展的證據。整份長達八頁的報導,巨細靡遺的用國外的觀點,詳盡分析了傳統文化中科學的現實。 在看完了國外的觀點之後,國內也曾經提出了證實。根據交大電控系的羅佩禎教授,他所領導的生醫訊號研究實驗室,研究發現,以西元1999年的健保卡使用量調查為準,調查國人當年健保卡的使用情形,當時平均的使用量是15.27格,而禪修六年以上的禪行者平均使用量指為2.2格。可以明顯的發覺禪修時間愈長,健保卡的使用量就越低。當西方的醫藥正因為副作用兼趨明顯而讓越來越多的人漸漸趨避時,東方的醫藥用稀少的副作用,在醫療界的戰爭中,打了一場漸趨上風的勝仗。而禪修靜坐,是在這一場戰爭中,定位特殊卻不可忽視的一支。 編者希望您在看完上列種種的實證之後,希望您能夠了解到,靜坐禪修在現代的社會之中,定位已經完全改觀了。當還有人帶著懷疑的眼光觀察著,不知道何時才應該小心翼翼的踏出第一步時,科學已經用了種種的方式,為這個對身心都極有裨益的運動作了最佳的背書。
禪坐的好處很多,除了可以淨心,還可以提昇心靈,也就是將心靈提昇到清淨的境界。但是禪坐並非只是「坐」在那裡而已,還要懂得用心去體驗,然後才能享受那份禪悅之美。不過,雖然每個人都知道禪坐很好,卻不見得知道該怎麼坐,也不知道該從何學起,更不要說去體驗了。工作繁忙的你,是否想讓自己的心靈深呼吸一下呢?試試看禪坐吧!好好的讓心靈來場深呼吸。而在學習禪坐之前,先來瞭解一些基本常識。 禪坐的姿勢很重要,如果姿勢不正確,就不容易持久。一般說來,禪坐的標準姿勢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肚子六分飽:飯後1小時再打坐,而且不要吃得太飽,約五、六分飽即可。 二、 自在歡喜心:在心情方面,一定要很自在,如果正在生氣或心情不好,就不要坐,因為即使勉強去坐,效果也不佳。 三、 疲累去休息:身心疲累的時候也不要坐,因為會打瞌睡,達不到禪坐的效果。 四、 何時禪坐佳:基本上,隨時都可以。但晚上12點到第二天清晨5點之間不要坐,因為這是生理時鐘上的睡眠時間,該睡覺的時候,還是去睡覺。 五、 環境要通風:禪坐的地方最好要通風良好,但注意不可風直接吹到後腦,否則腦會脹痛。另外光線也不宜太暗或太強。 六、 服裝宜寬鬆:打坐時,宜穿著寬鬆的服裝。 七、 眼閉心法喜:打坐時,雖然眼睛輕閉,但還是要保持法喜的面容,不要一付愁眉苦臉、痛苦緊繃的樣子。 八、 每日一禪坐:最好是養成每天定時打坐的習慣,一段時間後,自然會體會出禪坐的好處。
禪坐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若是能在禪坐之前做好這些準備,並以很輕鬆的身體,很愉快的心情來坐,就已經向入定的階段邁進了一步。 |
|||||||||||||||||||||||||||
![]() |
|||||||||||||||||||||||||||
回頁首▲ |
版權所有,未經確認授權,請勿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