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ARS就像一場暴風雨,剛剛離去。會不會像流行性感冒,將捲土重來,不得而知。回想"暴風圏"內,媒體呼風喚雨、扇風點火,人心惶惶,更見人性善良面和醜陋面的兩極化。而國與國之間的"西瓜偎大邊",見不到國際正義,小國在窄縫中求生存,實在不易。但是,我們還是要支持台灣,堅忍不怯,勇敢地活下去。
一、路網概述 大眾捷運系統在香港稱為地下鐵路系統,係由香港地鐵公司負責規劃、設計、興建與營運,乃典型採用興建營運合一模式的城市。 香港地下鐵路系統現有三條路線,分別為觀塘線(魚涌至油麻地)、荃灣線(荃灣至中環)和港島線(柴灣至上環),全長共計43.2公里,共計有38座車站,其中30座為地下車站,餘為平面或高架車站。此系統於1975年11月起陸續動工興建,至1989年7月完成現有之43.2公里路網。其中最早通車路段為觀塘線之觀塘至石硤尾段(1979年10月1日通車),爾後各線依完工先後順序,陸續通車投入營運。 香港地鐵系統設置有三座維修機廠,分別位於九龍灣、荃灣和柴灣,供觀塘、荃灣及港島等三條行車路線列車貯車及維修服務。其中九龍灣機廠為主維修機廠,中央行車控制室(OCC)設於主維修機廠內部,行政總部(HQ)則位於主維修機廠附近的一幢聯合開發大樓內。 二、系統資料 1.列車長度 三、機場鐵路工程 香港政府於1989年10月宣布將在大嶼山北對開海面的赤獵角興建香港的新機場後,香港地鐵公司即與政府作,就興建機場鐵路進行研究,該公司並於1992年成立一個內部的工程管理小組著手進行設計工作。機場鐵路為香港「十大機場核心工程計畫之一」。 機場鐵路工程包含兩條行車路線,即機場快線與大嶼山線,路線長度各為34公里。兩條行車路線於大部份行車路段中為共用路軌,共計由8公里的地下段、6公里的高架段及20公里地面段軌道所組成。 機場鐵路建造成本為351億港幣,包含資本利息在內,分由香港政府投資237億港幣及貸款114億港幣支付。機場鐵路將大嶼山、赤 獵角新機場與九龍及香港本島相互連接,不僅能提供往新機場乘客快捷可靠的服務,亦可紓緩地鐵彌敦道走廊所急需解決的乘客擁擠情形 。這兩條鐵路已於1998年7月配合新機場啟用時間全線投入服務。 (一)機場快線 機場快線之效益如下:
這條路線之效益如下:
四、結語 依據1997年香港地鐵公司統計資料顯示,香港地鐵平均每日(weekday)載客量高達238萬人次,每公里鐵路長度平均每日輸運5萬5千人次,是全世界載客率最高的系統之一;地鐵公司並曾在1996年耶誕夜當日提供全天24小時的輸運服務,當日運量高達304萬人次。目前香港地鐵均以一列車八節車廂運行,基於系統運作安全與便利的考量,地鐵公司並不考慮在離峰時段以較少車廂組合的列車運作,而是以拉長服務班距來因應較低的客運需求。 目前香港地鐵的三條行車路線,繞經港島、九龍和荃灣這三個人口最稠密的住宅及商業區。據估計,香港650萬人口中約有450萬人口的居住地距離地鐵車站不及500公尺。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一方面反映出香港地區發展腹地有限,另一方面也是香港地鐵可以成功營運的關鍵因素。 而香港機場鐵路於1998年7月初配合赤獵角機場開放營運以來,雖然新機場或因部分人為操作不熟悉,致營運初期機場運作稍嫌混亂,惟仍無損於機場鐵路之功能與服務品質。 |
||||
![]() |
||||
回頁首▲ |
版權所有,未經確認授權,請勿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