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技師報﹞本期主筆:吳俊龍
(第一版)
社論
由大停電事件 再論維修之重要性
「七二九全台大停電」事件,不僅震驚社會各界,也造成人命傷亡及巨額經濟損失。這一切僅是因為一座山區電塔傾倒所引起,導致全台電廠如骨牌效應般連鎖式的跳機,或許有人質疑,難道「有這麼嚴重嗎」?然而事實是不容掩飾與抹煞的!
事件發生以來各界譁然,不僅社會人士、傳播媒體廣為議論報導,工程界學者專家紛紛發表讜論看法,大家對公安事件的關心,對台電以及主管機關造成很大的壓力,不僅立法院委員組成調查小組;經濟部更委託專家組成災害調查委員會赴現場勘查;監察院委員也進行事件調查,台電公司更主動發布消息,極力搶修!本報以為這事件究係天災或人禍,應該不是大家關心的重點;最重要的是我們由此獲得什麼教訓和啟示。
日前造成全台大停電之倒塌電塔,位於台南縣左鎮鄉山區,據台電人員表示,係於民國五十七年由美國顧問公司設計,民國六十三年興建,其倒塌主因為連日大雨引致地層滑動而產生,事隔二十五年,要追究當時規劃、設計、施工是否允當安全,時空轉變,實際上已無意義!倒是,完工使用後的維護是否確實,才是應探討的癥結。退萬步言,即使以當年時空背景,規劃、設計、施工品質均不佳,但二十五年來,多的是補強維修的機會,為何讓它輕易溜過?連國內產業界資優生的台電都如此,才是我們納悶的原因!
據台電表示,有關鐵塔維修歷年均依「保線手冊」規定巡視,平常每月派員巡視一次,若發現異狀,即行補強處理。可見維修的制度,台電已然建立!但是為何有326號鐵塔之漏失,正是我們認為應探討的主因。巡行人員是否專業?是否敷衍了事?發現異狀是否確實緊急處理?此外,台電輸配工程處是否全員具危機意識,亦是我們所關切的!
據了解,326號鐵塔的地質與林肯大郡雷同,為順向坡砂頁岩互層,外水入侵,則地
層易滑動,林肯大郡的邊坡頂亦有高壓鐵塔,受到關切。但我們要問,林肯大郡事件後,台電是否對全台鐵塔作過體檢?至少也應針對全省3,941座超高壓鐵塔作處理。如若不然!那麼,今日事件的發生,豈非時間遲早而已!
國內公共工程、新工興建案,不僅工程人喜歡,連政府單位、民意代表皆樂而為之!至於完工使用之工程維修案,則不受到重視,不僅沒維修預算,遑論維修觀念。殊不知維修重於新建,尤其在民意高漲的今日,新工工程為徵收民地,阻力千百倍於往昔,而維修雖屬長期工作,只要確實執行,必能使公共工程耐用年限大大增加,福國利民!
至於維修體檢,即使使用單位囿於經費,無法編制適量、適用的人才執行之!那麼廣大的民間專業技術團體如土木技師公會等,擁有眾多的專技人員,正是可以善用之人才庫!
所謂以民間無限的人力,支援各項公共建設,豈非兩全其美!建議台電公司不要再忘記善用民間的專家,更期盼全國各界記取教訓,重視平素的維修,培養危機意識,那麼停電之後的省思,何嘗不是另類收穫。
三方讓步 金融大樓降高
﹝本報訊﹞原設計樓高508公尺之台北國際金融大樓,影響飛航安全風波,經過民航局、北市府及業者,多次反覆協商,終於有了結論;金融大樓須略為降高,而且飛機起降程序須做些修改。
民航局在數週前,曾以專業的美國航空總署數據,聲言僅能同意金融大樓建高328公尺,引發台北國際大樓股東的不悅,揚言要市府賠償收回自建。日昨在民航局、業者各退讓後,同意將508公尺的高度降至391.8公尺的安全高度,表面上是三贏;其實如立委批評的金融大樓案,不僅民航局失了威信、台北市政府失去形象、業者也損失成本。
台北市副市長表示,在民航局、市府及業者三方經過多次協商後,國際金融大樓高度已確定由508公尺降至391.8公尺,即樓層高由設計的101層,降至90層,而因降低高度減少之容積及相關的變更設計,儘可能在不影響施工進度的原則下,在合約範圍內,依建築法令規定,於原建築物中容納,金融大樓公司將徵求股東同意,不再提出其他補償。
民航局指出,之前金融大樓公司所委託的建築師曾提出508公尺、448公尺及391.8公尺等三個方案高度,經分析各種樓層高度對飛航品質的影響得知,樓高在四百公尺以下時,其影響已大幅降低;在二年內改善導航設施後,配合航管作業流程,可望提升飛航的服務品質。
目前,本案總算告一段落,惟降高對飛安是否已打折扣?折騰一陣,以妥協收場,決策過程未免粗糙!以及金融大樓使用後,對繁忙的北市交通再加衝擊!都是值得擔憂的!
電纜全面地下化是否可行?
立委王雪峰公聽會
﹝本報訊﹞一座電塔倒塌造成台灣地區大停電,使台電長久以來採行低成本的架空線路之施工方式是否妥當受到嚴重的質疑,針對全台大停電事件,日前立法委員王雪峰特舉辦公聽會,廣邀各界提供建言。
王立委認為,造成本次全台大停電的原因,除了天災導致輸電電塔倒塌拉垮其他系統致發電機卸載外,台電未能及時完成施工中的超高壓第三迴路系統,也是原因之一。但是,若能全面完成161k輸電系統電纜地下化以及有效利用先進科學儀器輔以控制電路,必能因應突發狀況,將損失降至最低。
台電表示,地下電纜的優點為改善市容,相較於345kv架空線,缺點則為可靠性較低、施工期對環境衝擊較大、維護費用較高、故障搶修不容易、費用高昂,地下電纜之費用約為架空線之20倍,若改以地下電纜鋪設,每公里(兩回線共設)費用約為新台幣9億元(不含土地取得費用)。以南北三路850回線公里為例,如改用地下化電纜,以兩回線共用一個洞道計算,共計425公里,全部費用約為3825億。
相關學者表示,高壓電纜具有電磁波及幅射的影響,在國外曾有統計顯示,鄰近高壓電纜之居民,生命較短;為此,法國有明文規定,高壓電纜經過市區須地下化。台灣之電纜地下化,對於器材、施工、居民配合等,都是很大的困難點,因此目前推動電纜地下化工程,仍不可行。
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張理事長認為,電纜全面地下化工程,是一種另類的思考,雖然目前不可行,但往後可視需要,局部採行。輸配電工程除了追求經濟、安全及品質外,維修更是不可忽視;縱觀本次729大停電,值得台電公司對救災防災體系做整體檢討。
第二版
七月廿九日晚上十一時三十分
台灣大停電之摘要
中華民國電機技師公會全聯會
理事長 掌 易
三十日清晨五時才確定出事地點位於台南縣左鎮鄉編號第326鐵塔傾斜,造成全省大停電。在短短數秒內,造成全省線路癱瘓,問題真的是這條輸配電線路引起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南電北送的輸變系統長久處於幾乎超載的輸電量,早已使國內輸變電系統瀕臨隨時跳脫的脆弱窘境。
輸配網路解聯造成「全台大停電」
台灣在廿九日晚上十一時三十一分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停電,除了南部少數地區之外,全台地區全部斷電。全台各發電廠只剩下興達及大林火力發電廠,全台灣各型電廠包括三座核電廠6部機組(發電量各為九十四萬五千瓦的核三廠 一、二號機,分別於前晚十一點三十一分與十一點三十四分許跳機)等全部跳機,由於電力無法輸送出去,全台五分之四的電量全部當掉停擺,南北輸配網路也全部解聯。
及時切換、手工操作
在全省陷入停電危機中,只有台電興達電廠及大林電廠能夠繼續供電,歸功於興達電廠值班工程師,當機立斷由電腦系統切換成手工操作,與全省輸電適時脫離免於跳電,並肩負起搶救全省各電廠恢復正常運轉的動力。另興達電廠的五部天然氣複循環機組,也充分發揮「救急」效果,這五部機組於前晚出問題時同步跳電,所幸發揮起動時間短的優勢,重新啟動到發電僅需十五分鐘,和一般火力發電至少得六小時差距甚多。
有台電工程人員指出,雖然北部發電供應能力少於實際需求達四百萬瓩左右,但若中部、北部的電力能透過變電所適時解聯,則中、北部發電廠的電力就能持續供給,即使電力不足,也不致於全省全部都停電。但竟然中部、北部與東部等全省各地區都全面斷電,各地區自行發電的體系因為輸電系統低壓震盪而全部跳機。
全省大停電,鐵路方面有五列行駛中電聯車因斷電被迫停駛在鐵軌上。電信方面,重大交換機由柴油發電機維持七至十小時,因此市內電話及行動電話系統尚可維持通訊。醫院方面,全省各大醫院由於均有自備緊急用電系統,對醫院運作並沒有造成太大影響。中正國際機場和飛航服務總台因備有緊急發電電源及時發揮效果,機場運作和飛航管制不受影響。
這是政府遷台五十多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全省大斷電。台電公司表示,恢復供電方面,水力發電可以立即啟動,火力發電廠啟動時間要四到六個小時,核能電廠啟動時間要一至二天。目前全台總發電備載容量為二千六百萬千瓦,一般而言在夜間的發電量約一千六百萬至一千七百萬千瓦。北部地區用電量佔全省百分之四十五,惟供電能力僅佔百分之二十六,南北區域供需電失衡,不足電力只有依賴南電北輸,南電北送靠兩條超高壓迴路(四條輸電線路)支撐,平常負荷均已超過百分之九十,只要任何一條線路故障,都會引起大規模停電。
新竹科學園區至三十日為止尚無法全面恢復供電。在科學園區內共有七十幾家積體電路工廠,都是必須二十四小時運轉,這次停電新竹科學園區損失慘重,估計至少在二十幾億元以上。部分工廠去年都是虧損,今年好不容易有機會轉虧為盈,碰上這次大停電,前景難卜,又受『兩國論』發酵之影響,台灣經濟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
全台大停電造成的驚恐,對企業界在投資、設廠時,都必須多考慮「電力供應不穩」的因素。過去幾次新竹科學園區的突然跳電,已造成業者龐大的損失,台電皆以無法源依據為由而拒付賠償,這對是否再投資造成陰影與影響。業者指出,過去菲律賓投資不振的因素,就是基礎公共建設差,連首都馬尼拉的供電都不穩定,平日就要輪流停電。如果這種全台大停電,政府不能給民眾與業界明確的說明與交代,加上電力自由化的遲滯與延宕,長期來看,將嚴重斲喪國家競爭力與政府形象。
全台大停電的原因
長久以來,國內南北區域供需電失衡,電力只有依賴南電北輸,南電北送僅靠兩條超高壓迴路(共四條輸電線路)支撐,只要任何一條線路故障,都會引起大規模停電,加上北部電源開發計畫延宕,於是南電北送負載過量,種下今日大停電禍因。
當天深夜瞬間尖峰負載高達二千萬千瓦,故障發生前南電北送仍有411萬千瓦之電力,由4條(海、山、一、二)超高壓線路來分攤。故障點第326鐵塔倒塌造成龍崎~嘉民海線與龍崎~中寮山線兩端保護電驛動作使斷路器在1.64秒內陸續跳脫(參閱附件事故圖),龍崎端海、山線均復閉不成功,而興達廠南電北送之電力須經興達(北)分段斷路器,導致保護電驛動作跳脫,亦使興達~龍崎之一、二及四路 龍崎端保護電驛動作使線路跳脫。此時興達廠大部分電力由三路經龍崎、高港南送核三廠再北送,加上核三廠合計500萬千瓦之電力,全部經由核三廠∼龍崎山,海線長距離北送,引起系統暫態不穩定,致使相關斷路器陸續跳脫,致使南北電力系統解聯。
而核三廠、興達廠的複循環等機組的跳脫,使得南部供需接近平衡,系統穩定運轉。而故障點以北之電力系統因瞬間需量大於供給量,電力調度來不及(因保護協調之設計)卸掉部分負載,導致整個負載拖垮中北部所有發電廠,電力系統頻率遽降,所有發電廠機組紛紛跳機,而造成故障以北之系統大停電。這次大停電,關鍵在於輸配電網路故障,原因可歸納如下:
1.鐵塔所在之地基因白堊土含水量太高,致山坡地邊坡滑動,造成鐵塔傾倒,導致南電北送之海、山線345 KV超高壓線上之斷路器跳脫,並發生骨牌效應使相關之斷路器陸續跳脫,致使南北輸電幹線完全中斷。
2.因北部發電廠之總發電容量不足以供應北部總用戶需求量,台電必須南電北送。故障發生使興達廠南電北送之電力須經由龍崎、高港南送核三廠再北送,長距離輸送引起系統暫態不穩定,引起相關斷路器陸續跳脫,致使南北電力系統解聯。
3.因電力調度、保護協調設計失當,當故障發生瞬間時,台電之遠方電腦遙控卸裝置設備沒有(或來不及)發生作用,無法及時將部分負載解聯(卸載),以致全部負載快速(幾秒內)拖垮整個電力系統,各電廠之發電機紛紛跳機,造成全台大停電。
中華民國電機技師公會全聯會之建議
造成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停電的原因是因 台電 嘉義的嘉民與台南龍崎變電所間第326號345KV超高壓鐵塔的倒塌,造成台電南電無法北送,使得北部電廠之總發電容量瞬間無法提供其總用戶需求量,而電力調度無法發揮效用及時切斷部份用電負載,連帶使北部各電廠發電機組紛紛跳機,輸配電系統全部解聯,因而造成全台大停電。
一、輸配電力的調度管理系統檢討
台電必須重新對輸配電力的調度管理系統問題[包括全台各供電區域之電力調度、保護協調(各變電所、發電廠保護開關之電驛設定)、遠方電腦遙控卸裝置設備、瞬間故障區域隔離]做徹底檢討,對因地震、飛行體、人為破壞等可能造成超高壓線路斷線採因應對策與強化應變能力。
二、維持區域電力供須平衡
因北部之總發電容量不敷需求,台電必須南電北送。治本之道是維持區域電力供需平衡,加強北部電源開發(須政府獎勵):
a.平衡供電:政府鼓勵興建小型區域(如都會區、工業區、社區)供電系統(如熱能、汽電共生、電能、冷能、燃料電池發電等),朝發電方式多元化、供電區域化分散的方向。
b.將原第三波民間電廠計劃(北部250萬千瓦、南部200萬千瓦)改為北部450萬千瓦,以提高北部供電的穩定性。
c.政府應與民意多溝通,並適當動用公權力,考慮在北部宜蘭、花蓮增設發電廠以維持區域電源平衡。
d.政府應結合民間資源與電機技師公會、專家學者之意見提高電力系統之供電品質及可靠性。
三、加強鐵塔維修及保養
因鐵塔、輸電線路大都設在山區,維護較困難。鐵塔之邊坡滑動有跡可循,此事件發生實平時忽略這些鐵塔維修及保養。
a.台電應建立鐵塔之維修保養隊伍,維修項目包括鐵塔基礎穩固、鐵骨結構之維持、電路纜線之保養、山坡地邊坡穩定之檢查等項目,使全島之鐵塔均維持在堪用狀態。
老舊鐵塔須立即更換; 宜加強鐵塔設置區之水土保持。
b.台電對各類鐵塔及輸配電之材料亦應保有備料,以應不時之需;並加強各項緊急搶修之演習與演練。
c.超高壓線迴路避免設在同一鐵塔。
四、加強輸電容量
a.第三條超高壓迴路儘速完成。基於安全考量與減少人為因素造成斷電危機,建議在東部走廊興建另一條超高壓迴路。
b.輸配電工程有40餘項落後(如因土地微收問題),應儘速完成。
c.台電輸配電投資費用過低(國外:發電/ 輸配電投資比為1:1,台電:發電/ 輸配電投資比為1:0.6),加強輸配電系統的投資,以提高供電的穩定度。
五、政策改革
合併原子能委員會、能委員會成立為能源部,主管全國能源發展及供應,並於新修訂之電業法中明定成立中央能源主管機關,並負責相關之土地徵收與補償。
應儘快將電業法修改案送到立法院,並列為優先法案處理,同時台電民營化計畫也應該儘速定案,切莫因為既得利益者的阻撓與抗拒而使電業改革遙遙無期。
六、應用新科技
a.利用衛星定位系統偵測鐵塔之異狀。
b.彈性輸電系統(輸電線路串接電容器、可提升輸電容量30%)。
c.提供發電與輸變電效率,並利用新科技節約能源。
七、新電業法之修訂
新修訂之電業法第三十條電業登記規則:
a.電業由於具有自然壟斷的特質,除電業登記規則外,最重要的是電業民營後,爾後的營運管理,應有週延的營運管理辦法,否則,營業執照領取後就無法可管。為免電業不當歇業或電廠發電運轉時,產生停電、斷電、供電品質不良,公安事故或全台大停電•••等問題。
b.電業內需要怎麼樣的主要人員及技術人員、其工作職務與職位,人數、任用資歷之限定等應詳為規範。
八、核能電廠之安全
對於此次大停電,台灣三座核電廠全部跳機,台電有必要對核能電廠之安全提出有力之證明,以排除社會大眾之疑慮。
九、高科技園區供電系統
新竹科學園區等尖端科技產業區,鼓勵多興建第二套能源系統(如設立發電廠)專供園區科技產業,同時於經濟部正新修訂之「電業法」裡嚴格規範。
十、緊急電源設備
此次大停電,各地發生多起人員受困大樓電梯之情形,造成消防勤務人員疲於奔命。各大樓皆有自備發電機於緊急情況時提供緊急電源,然由於自備發電機平時沒有定期維護或維護不確實,再加上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不落實,導致緊急情況發生時人員受困電梯之情形。
為徹底落實公共用電安全政策,應立法將大樓電梯及緊急照明、逃生避難設備納入於「緊急電源」中,電梯內必須設小型蓄電池緊急呼叫器。對於重要之設施,如機場、鐵路、電信、軍事等,其自備緊急電源之發電設備規格應考慮採高標準。
台灣經濟發展根本建築在充足、穩定的電力供應的基礎上,藉著這次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停電事件,盼望政府單位能從加速推動電業自由化及排除發電廠與輸電線路施工阻力等方面著手,化解缺電、停電的潛在危機。
此次大規模的停電事件,沒有造成重大傷亡災害,實屬不幸中之大幸。但給社會各界上了一次很好的預習課。對處於地震活動頻繁的台灣而言,一次大規模的地震就足以讓台灣的經濟奇蹟化為「古蹟」。政府為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等問題,應徹底檢討現有的能源防災體制,再加強各項重大傷亡災害發生時之應變措施。
建 議 方 案
第三版
大地工程技術實務研討會
主辦單位: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學術委員會
時 間:88年8月23日(一)13:00∼17:00
地 點:台北火車站五樓鐵路會議中心第一會議室
(台北市北平西路三號,請持本份資料,由東二門進入)
費 用:600元(本會會員全程參與者,會後退費)名額120人,依報名次序額滿為止
報名方式:即日起將會員證號、姓名、聯絡電話及劃撥單收據傳真或寄至公會,劃撥帳號:12295196,戶名: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報名截止日期8月20日(五)。
洽詢電話:(02)2954-2266轉121蔡佳惠小姐,傳真:(02)2964-1159或2963-4076,地址: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12樓A3
主講人/講題介紹:
1.吳淵洵教授
-台北市軟弱地層施工技術問題
2.Prof. Braja M.Das
-地工加勁土壤上淺基礎承載力的發展
第四版
專訪榮民工程公司的領航員
沈景鵬董事長
擁有光榮歷史的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簡稱為榮工處,創立於1956年,歷經四十多年的蛻變成長,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為迎接營建市場自由化、國際化的遠程規劃,於1998年先改制為公營「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預計2001年民營化。
四十多年來,榮工處與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同步成長,從早期開闢東西橫貫公路、曾文水庫、十二項及十四項國家建設、六年國建計劃,以至於目前最熾熱話題的坪林隧道、國際金融中心…等,均擔任重要的施工任務。目前帶領榮民員工為國家建設貢獻的領航者是沈景鵬董事長。
沈先生畢業於海洋學院,民國54年開始進入工程界服務,於基隆港務局服務四年。之後,參與台中港籌建與建設達十三年,對建港工作著有貢獻。其間並於民國63年獲得省府公費獎學金前往美國德州大學土木研究所進修,取得碩士學位。民國71年台中港第三期建港工程完成後,奉調行政院退輔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先後擔任設計組組長、水利及木木工程部主任,民國75年升任副處長,87年任命為處長,現任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沈先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大家長,更是親切殷實的長者,聽他述說在台灣工程界的奮鬥史,孺慕之情油然而生。而參與十大建設,興建現代化的台中港,是沈先生引以為傲與懷念的成就。
台中港原是沙灘,冬天飛砂走石、風勢驚人,沒有任何天然屏障,但港口水域需要有屏障保護船隻才能進出,因此港灣須設計很多人工結構物來保護水域。如此建構的人工港,當時國內沒有任何營建公司建造過,且大型營造廠亦不多,因此政府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由榮工處辦理。
為完成使命,榮工處為此工程集合公司精英,從挖土、運送、拋石、消波塊、碼頭、港口,以至於港區內道路、建築與聯外道路均一手包辦。工程所需之級配遠從豐原、谷關一帶開採,一路上重型卡車來往不斷,鄰里百姓非常配合工程施工,沒有怨言,只有共識。因受台灣海洋型氣候所影響,台中港一年在外海的工作天只有三個月,為搶工期,工程人員猶如遊牧民族,隨工程移動而遷居,辛苦不談,更難得有休假。
建港工程中最艱難部份是外廓堤防,共需安置103個沉箱,體積最龐大者長25M寬22M深22.5M,施工難度甚高。為此,榮工處積極訓練人才,並添購海上施工機具及秉持在艱彌厲的榮工的精神,在日夜趕工下終於提前完工。
沈先生分析台中港工程能夠提前完工的因素,除了榮工處同仁的努力外,當時中央及省各部門長官組成的建設委員會決策系統,對於工程中遭遇的困難都能以負責的態度,立即作出決定,是完成工程的最大因素。另外台中港的成功也有賴全民共體時艱、共同奮鬥才能順利地完成,這是土木工程人員努力建設,獲得具體成就感的最佳寫照。
沈先生說早年若有一個大工程於當地開發施工,大家都非常歡迎並極力爭取,因為工程完成後,會帶給當地繁榮與便利,因此被劃定為公共工程之處,都覺得很高興並認為受到政府的關懷;因此對於國家的工程建設,不論百姓或工程人員都是抱持感恩的心情,為建設而努力;反觀現在,國家建設所到之處,人民聯想的問題是環保、權益…等有何損失,先與政府爭取索賠再談建設,是大不相同。當然,以前工程施工也會遇到抗爭,但人民配合度良好,賠償的要求亦屬合理,對技術人員也很尊重,使工程師擁有一個專業的地位。而今現在的技術人員,不但無法專心於技術性工作上,所要應付之非技術性事情可能比技術性事情還多,實在無奈與委曲。
談到新世代的工程師與以往的工程師,沈先生認為最大的差異是價值觀不一樣。社會演變使現代工程師受到訓練可能優於以往,但現代人比較重視物質享受,而早年工程人員對建設的投入,不計較報酬,只追求工程品質的態度,是現代人難以企及的。至於目前,營造廠、工程顧問公司、施工單位…等從業人員,普遍缺乏敬業的精神,是沈先生感到憂心的;加上台灣工程界所呈現的是一個防弊的體制,欠缺國外對技術人員的尊重,導致專業技術人員的地位越來越低落,對提升國家建設品質是反向的操作。反之如果業主、設計、監造、施工各方面的工程師或現場工人,都能有敬業的觀念,視建設為己任,工程品質才更有保障,而工程從業人員也才可再次獲得社會的認同與掌聲。
鑑於現代資訊快速的演變,為提升人員素質及潛能,從民國六十三年起,榮工處即規劃完整的培訓計畫;首先推廣「培植人才」,在多所理工學院及相關科系,設立獎學金,鼓勵並拔擢優秀的青年學子;其次,舉辦「在職訓練」,依各人員所需專業知識與技能,規劃在職訓練課程;另外亦加強「專長訓練」,由榮工處提供最先進的工程技術教育訓練,包含人才培育、職前訓練、專業技能的提升、第二專長開發等層面的訓練,使每一位成員對榮民工程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及凝聚力,沈先生認為這是榮民工程領先業界的最重要因素。
對於攸關民生經濟的公共工程,沈先生提出他卓越的見解:
一、工程設計時應考慮國內資源之妥善應用及經濟問題,例如新工法的引進須考慮其連續性使用,才不致造成資源的浪費及損失。
二、工程需有合理的造價,創造業主、設計監造單位及承造之營造廠三贏的局面,才是一個完整的結合。
三、即使很週詳的設計,也無法掌握到每一環節,因為土木工程是與大自然博鬥,總會碰到困難的時候;若工程未能如期完工,造成的社會成本損失更大,因此於施工中遇有困難,應在合理的範圍內,依工程契約及技術規範達成協調,甲方與乙方採合法、合情、合理的手段來解決,如此才能兼顧工程的品質及安全。
訪談的最後,執工程界牛耳的榮民工程公司大家長,沈先生語重心長地期望所有工程相關的從業人員,不論是業主、管理人員、工程師或現場施工人員,皆能發揮敬業精神,創造台灣建設的榮景。回顧台灣重大建設,榮工處走過蓽路藍縷,經歷輝煌光榮的階段,完成無數國家重大建設,道路、橋梁、港灣、電力、水力、機場、建築、隧道等工程,為迎接廿一世紀,因應大時代潮流變化,沈先生強調榮民工程將以更宏觀的理念及加強公司組合,並成立施工單位利潤中心,以優良的菁英團隊為基礎,開拓多元化經營,以永續經營及完美品質為期許,建設廿一世紀科技與人文和諧的新生活環境。 (陳彩月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