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992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陳錦芳、蔡震邦、黃科銘、伍勝民、莊均緯、周子劍、黃清和
     張錦峰、朱弘家、陳玫英、吳亦閎、呂震世、陳永成、張長海
監  察 人:巫垂晃、洪啟德、蔡得時、陳清展、梁詩桐
社務顧問:顏 聰、徐德修
社  長:莊均緯

副  社 長:伍勝民、朱弘家

總  編 輯:賴建宏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巫垂晃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房樹貴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安全為主,兼顧景觀、生態崩塌地修復案例 

陳衍舜 技師、鄭恆志 中華地工材料協會常務理事

前言

面對環境與生態保護意識抬頭,以及日益嚴重之溫室效應、氣候變遷衝擊,世界各國無不加強對節能減碳與生態保育議題之重視,因此工程整治,除了需達到安全使用等基本要求外,能否兼顧生態、景觀及減碳等目標,是我們今後無可避免的課題,筆者藉由本案例,與諸位先進分享,提供崩塌地在邊坡整治上的方案效益與成果,供各界先進參酌。

案例概述

民國90年桃芝颱風,重創台灣中部國道四號,東向8K附近的大甲溪沿岸邊坡,造成土石嚴重流失,周遭林班地出現大面積坍滑,形成多處斷崖。雖然災後曾採用石籠及混凝土壩等擋土設施進行整治,但均未能有效阻絕崩塌,嚴重威脅邊坡上方保全對象之生命財產。

傳統公共工程,『人定勝天』的舊思維,純粹係以結構的抵抗性或補償式作法,作為設計施工準則,輕忽社會與環境成本。以當今環境特性而言,實已無法因應當今環境之劇烈變遷。因此,在環境永續發展前提下,針對山坡地災害治理,目前國際趨勢,已漸由綠色工法,取代或結合部分傳統剛性構造物,並以綠色內涵(1)與全生命週期分析建構,符合安全、生態、減碳的目標,達到防災、減災及環境永續發展之新思維。

  故本例工程,採用符合「綠色內涵」之加勁複合工法進行整治修復,以期能滿足安全、生態、景觀、減碳等效益需求。

1 綠色內涵指標與定義

綠色內涵指標 定義
營造綠色環境 確實評估合理營建規模,並發揮創意,創造節能減碳環境,同時採用生態工程之迴避、減輕、補償原則,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衝擊。
廣採綠色工法 減少廢棄物、採用施工自動化之工法或措施,優先考量於工區挖填平衡,減少挖方外運對原有生態環境的衝擊。
選用綠色材料 考量實際需求及最佳的配置,優先採用低汙染、省資源、再生利用、低碳可回收、綠建材等綠色環保產品與設備。
納入綠色能源 在充分考量工程地點、結構型式等因素後,優先評估使用再生能源發電系統及節約能源。

資料來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落實節能減碳執行方案

綠色工程整治方案

崩塌地修復之治理方式,採用加勁擋土複合式工法,首先以全套管式基樁及混凝土壩穩固基礎後,上方則利用現地土方材料,採回包式加勁擋土牆(總高29.5 m),達到就地取材及人造材料減量之目標。

地表及地下水排除方面,為了攔截地表或地下水,並加以誘導排除,避免邊坡因水的影響而破壞,於是在加勁擋土牆結構內,每階施作垂直與水平排水板()、及透水濾料,以攔截內部水流;結構外,則於加勁擋土牆每一層之退階處,設計橫向L型排水溝,以截取坡面水流,並施作一縱向排水溝,續接上邊坡一既有的管徑1 m排水匯流管,再設置5座集水井,以收集井身四周輻射方向所配置排水孔之引出水,形成一完善的排水系統。

此外,坡腳前方腹地,堆積大量崩積土石及風化土,因此於崩塌基腳,施設石籠擋牆,除了可防止因基腳不穩,致使崩塌延續擴大,亦可就地取材減少施工成本。最後於本工程坡面進行全面之植生綠化。圖1為示意圖,圖2~3為完工照片及植生完成後次年之照片。

 

1 加勁擋土複合工法示意圖

 

2加勁擋土牆複合工法完工之初照片

 (攝於2009.8.11)

     
   

3 加勁擋土牆複合工法完工次年照片

(攝於2010.9.2)

 

 

工程效益評估

本案例工程於20098月完工,完成後即遭遇當年對台造成重創的莫拉克颱風,整體構造及穩定性通過考驗,且藉由颱風豪雨所帶來的豐沛雨水,促使本區景觀植生效率更加提升。本案例完工迄今已逾6年,工程成效已獲肯定,為進一步探求本案例在生態與景觀效益上之表現,廠商另於2014~2015年間,委託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針對本案工程區域,進行完整之生態評估調查。而減碳效益部分,筆者收集近幾年國內外相關之減碳研究,一併彙整說明如後。

生態效益

生態效益部分,參考本案例委託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研究調查成果,研究指出:共調查到610種的哺乳動物、2033種的鳥類、334的兩棲類、22種的爬蟲類、520種的蝶類及511種的蜻蜓。主要的動物群,以哺乳類與鳥類為主,其中包含了多項保育種與特有()(2及圖4),生態調查顯示,雖然此治理區域的生態,曾經遭受過自然與人為破壞,但經過綠色工程修復整治,除達到工程安全需求外,並且重新營造友善生態物種之生長空間,使牠們可以恢復及返回該原本的生態圈,促成各類生態物種的生存與復育。 

2 動物分類群之保育種與特有()

分類群 保育種 特有(亞)種
哺乳類 白鼻心(其他應予保育類1種)(圖4-6) 臺灣刺鼠、白鼻心、堀川氏棕蝠、渡瀨氏鼠耳蝠
鳥類 鴛鴦(圖4-3)、大冠鷲(圖4-1)、鳳頭蒼鷹(珍貴稀有保育類3種);紅尾伯勞(其他應予保育類1種) (圖4-4) 小彎嘴、大冠鷲、鳳頭蒼鷹、小雨燕、大卷尾、白頭翁、褐頭鷦鶯
爬蟲類 - 斯文豪氏攀蜥
蝴蝶類 - 墨子黃斑弄蝶
蜻蜓類 - 短腹幽蟌

註:保育類分為瀕臨絕種保育類、珍貴稀有保育類、其他應予保育類野生動物三大類

 
大冠鷲(4-1   夜鷺(4-2
     
 
鴛鴦(4-3   紅尾伯勞(4-4
     
 
波蛺蝶(4-5   白鼻心親子(4-6

4 本案例區域之生態紀錄

減碳效益

減碳效益部分,就本案例所採用之主要構造加勁擋土牆部分,參考德國研究成果指出,加勁護坡碳排量約為傳統方案20%。而成大發展基金會研究,則指出加勁構造相較於RC構造之減碳效能,約在12.5~20%之間。另參考加興營造施作一實體加勁工程,經PAS2050規範盤查後,生命週期碳排放量僅101.22TCO2e(5) ,相較於傳統RC路堤3~4百噸之碳排量,減碳效益約達3成左右。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或實際工程碳足跡盤查成果,我們不難看出加勁構造在減碳效益上的成效,大致上加勁構造相較於傳統RC構造,減碳效益約在10~30%範圍之間,具有相當明確的減碳效果。

3 國內外減碳效益之探討成果彙整表

參考文獻 摘要
Reduction of climate-damaging gas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y use of geosynthetics  加勁護坡碳排量約為傳統護坡1/5左右。
混凝土、RC 及景觀加勁擋土牆生命週期減碳之研究 RC擋土牆碳排量約為加勁擋土牆5~8倍左右。
工程碳足跡評估及盤查實務-以加勁路堤為例 傳統方案碳排量約為加勁路堤方案的3.5倍左右。

 

   

5加興營造加勁路堤碳足跡盤查證書

   

景觀效益

景觀效益部分,則參考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研究調查成果,其中「簡易坡地植生與棲地復育成效評估」之成果,其五項指標總分為13分,屬於次理想的植物社會,將其各項指標調查成果整理於表4中。喬木面積影像分析成果,估算面積為6221.29 m2,其中區內生長喬木植物的覆蓋面積為3725.67 m2,佔調查區域的59.89%,其餘為草生地。可知經過5年的自然演替時間,多數面積已恢復為森林,區內除了排水溝外,幾乎沒有裸露的區域,整體而言,覆蓋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6-16-2)。現場調查森林物種組成以山黃麻、構樹、血桐、苦楝等先驅物種為主,外來種喬木植物並不多,可知整體恢復能力尚屬良好。

4簡易坡地植生與棲地復育成效評估指標成果

評估指標 說明 評分
物種豐富度 木本植物平均高度已超過2.5 m,整體覆蓋度良好,特別是加勁式擋土牆~石籠之間的區域,因為坡度較緩,有利於植物生長。 次理想
(3分)
物種豐多度 治理區域之土壤較貧瘠,且降雨量較低,造成植物生長較不易,並無發現太多種類的植物。 尚可
(2分)
原生種族群量 此地區生長的木本植物多為臺灣原生種,如血桐、構樹與山黃麻等先驅性木本植物,但覆蓋面積並不大。 次理想
(3分)
植物層次 主要分成兩層結構,分別為喬木層與地被草本,雖有部分藤本植物,但數量較少,喬木層主要平均高度不高,大約為3~4 m之間,無明顯較高之樹種。 尚可
(2分)
演替序列 此地區已明顯進入森林社會演替,但部分區域仍為外來草本植物為優勢。 次理想
(3分)
總評分 13分

:簡易評估總分以 71016.7 分為切分點,區分為不理想、尚可、次理想、最理想之植物社會

 
整治前   整治後20148月攝

6景觀植生效益成效比對

結論與建議

綠色意識抬頭的當下,工程治理不再僅是達到安全就好,而更添加了生態、景觀、減碳等要求,因此加勁構造物,若於適合的場域並輔以適當的規劃及施工,多能兼顧以上之考量,故近年來在諸多崩塌地及邊坡整治上,時常可以看見相關之綠色工法成功案例。

筆者認為在工程領域中,應秉持著於適當區位選用對環境最佳之方案及工法,並以減輕工程對生態與環境衝擊為重要準則,故謹以此案例,將綠色工程之評估成果,分享給各位工程先進。

參考文獻

1.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2015)。台中市國道四號旁崩塌地水土保持修復工程生態評估。

2.          鄭恆志、黃品萱、蔡維哲、鄒萬祥、陳衍舜(2014)。工程碳足跡評估及盤查實務-以加勁路堤為例。

3.          盟鑫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產品碳足跡研究報告書-盟鑫永續綠色工程教育園區加勁路堤工程。

4.          張珮真、鄭恆志、吳嘉文(2012)。從綠色工程新思維探討崩塌地整治。

5.          陳志豪、鄭旭涵、彭心燕、林信輝(2010)。崩塌地植生復育適用評估因子之分析研究。

6.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9)。混凝土、RC 及景觀加勁擋土牆生命週期減碳之研究。

7.          水土保持手冊(200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及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8.          Heerten, G. , “Reduction  of  climate-damaging gas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y use of geosynthetics”, (2009)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