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9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694

發  行 人:林永裕
社務委員:王庭華、黃科銘、涂泰成、吳朝景、巫垂晃、陳錦芳、張長海
     梁詩桐、張景峰、陳清展、蔡得時、鄭明昌、歐良規、高 原
監  察 人:呂震世、施義芳、余 烈、周功台、周子劍
社務顧問:李咸亨(北區)、顏聰(中區) 、徐德修 (南區)
社  長:梁詩桐

副  社 長:巫垂晃、黃科銘

總  編 輯:拱祥生
營運總監:吳朝景

總  主 筆:張長海
本期主筆:周子劍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談永續的「綠建築」-生態建築

 英 技師

現代人的生活,過度使用地球上的各種資源,並且創造了許多地球不能夠消化、回收的廢棄物。依賴大量的石化燃料及化學成分,破壞自然,污染整個地球生態,也因此造成人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同時還面對了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危機及便宜石油能源時代的結束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創造人類永續生存的生活方式,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永續的」生活方式是:人們能照顧四週環境,減少使用(用品、食物、水、電、汽油等)、減少廢棄物(垃圾、廚餘、回收廢棄物等)、減輕環境負擔(二氧化碳、甲烷、有毒性氣體、污水等)、甚至能製造回饋(例如利用太陽能發電,自用外,多餘電量賣回給電力公司;多種樹減碳維護大地,廚餘回收再利用等)積極創造更美好的地球,套用一句商業術語就是「收支平衡」之外,還能製造「利潤」。舉例來說:如果您常買瓶裝水喝,思考一下那些塑膠瓶的來龍去脈,從採礦、製造過程及交通運輸等,來到您的手中去喝了這瓶水,就算塑膠瓶是可以回收後,交給處理工廠分解處理,重新製造,但重新又是工廠運轉,耗費資源及製造污染等。所以可否採用其它讓自己不乾渴,又健康快樂的辦法呢?據筆者了解,目前有利用回收塑膠瓶作為三夾板、木心板等的黏劑,效果比原來使用的黏劑還要理想,這也是一種創造利潤製造回饋的例子。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自我要求,以天下為己任的各位,更應理解到當今的環保課題,已是一個道德行為的公民課程。

提供一種人類回歸大自然的生活方式,並和生態環境和諧永續生存的設計,首先開始觀察大自然如何運作,來維持多樣且複雜的生態系統,並且研究許多國家古老的傳統作法(我們本也有),試圖將這些祖先的智慧結合現代科學與科技的運用,發展一個跟隨著自然法則運行的生活模式,回歸大自然。在澳洲Bill Mollison 的「Introduction to Permaculture」書中提到,Permaculture(註)的核心精神包含3大生態倫理:「保護地球,照顧人民,共享多餘的時間、金錢與能源」。該如何做到呢?必須藉由有節制的成長和消費,人們相互合作,避免而且減少産生所有形式的廢棄物和污染,這與老莊的無為而治,反璞歸真的思想不謀而合,無為並不表示不做任何事,而是知其限制,不干擾自然法則,與之運行。但Permaculture的思想是以利益人為中心的角度出發,另一個中心思想是瞭解每一個自然界中存在的東西,都有其存在的本身價值,這些核心精神不僅只運用在建築上,它發展到現在更結合了各種學科,凡只要是和人類生活相關,如農牧、生物、能源等,並且將運用在環境、社會、經濟活動各個層面中。

David Holmgren 曾說過,Permaculture是一個以生態原則為基礎,為組織架構的設計系統,提供一個維持永續文化的工具,它包含了生活層面中需要被找回來,並且重新發展的各種技能和方法,讓我們能夠從一個依賴的消費者,改變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生產者。在這樣的認知下,不只是發展永續的綠建築(energy-efficient building)或是生態屋(ecovillage),而是用來設計、建立、管理、改善上述這些面對的問題,以及任何個人、家庭或是社區,為建立永續未來,所指引努力的方向。在此,它強調的是合作,不是競爭,尋出各種元件(像是人類、動物、植物、建築物和下層構造土壤、水、能源、礦物等)之間的連結與依存、特性及影響,而且將這些元件放在對的位置與環境互動,成為一個完整的運作系統,因此,設計與規劃可以說是Permaculture的核心,敏銳細心的規劃與安排所有元件,放置在正確的地方與環節,如此一來,便能夠讓每個元件發揮到其所有的功能,來產出高功能的產物,而且零廢棄物,讓人們不論是在居住或是工作上都享有定程度的高生活品質。

Permaculture運用層面非常廣泛,包括生態建築、污水回收、自然能源、資源再利用、農產、經濟及財務等,只要是和人與社會生活相關的面都可以包含在內,可以說它是提供一些大原則與面對生命該有的基本態度,來喚醒大家,而讓每個人能夠依照自身所處的環境,設計出各自適用,且合乎自然的永續生活方式,所以Permaculture被不同國家,地區或是不同的人運用,便會產生不同的作法,蘊含當地特殊的風格與文化特性。David HolmgrenPermaculture歸納了12個永續生存的原則,茲簡略為大家介紹如下:

(1)    仔細地觀察:多多運用每個人都有的觀察力,洞察大自然的創造力與萬物之間的連結,便可以獲得靈感以運用在生活中,例如,利用重力與電梯或昇降機的連結,可以省很多電,或利用紅外線在小便斗的自動灑水清潔,可以省水。

(2)    收集並儲存能源:我們應當將各種能源視為資產之一,無論是可再生或不可再生,從風力、太陽、水、植物及種子等而來的能源,都可以深入瞭解,並實際運用及如何儲存,例如,屋頂收集雨水的利用,利用簡易方法蒐集太陽能煮飯,在國外也越來越風行。

(3)    收獲:任何我們做的努力,都是可以增加生產力,就像現在綠建築都會在空地或屋頂種些瓜果蔬菜之類,不只是減少屋子受熱,而且其成熟後可食用,也為生活添加許多樂趣,這真是一舉數得。

(4)    能夠自力更生的系統:是要能夠創造出不用人力與外在介入就可以自己維持的系統,像是一座森林,能夠自己維持其生態平衡。在美國,一個家庭要買生活日用品,需要開車一、兩小時,要花多少能源才能辦到的都市計劃,就不是很理想,不符合能夠自力更生的系統。

(5)    使用並重視各種元件的特性與其所有功能:就是善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種資源與服務,當瞭解各個元件的所需跟可提供的功能後,便可以將各個元件放在對的環節,位置,讓它們發揮所長,做到物盡其用,就像不同材質的木料用在不同的地方。

(6)    零廢棄物:一個產品所排出的廢料,能夠成為另一個產品的原料,例如家中的廚餘,能成為豬的飼料,或者成為植物的肥料,家裡的洗菜水拿來澆花,種菜,洗衣水能夠沖馬桶等,如此一來廢物也能變黃金,讓資源能夠不斷循環利用,使廢棄物減少到零。

(7)    設計的靈感來自生活及手邊的事務:保持開闊的視野,從自然和社會中去觀察,從不同領域、面向去下手,才能夠有靈活變化的設計,譬如建造「永續的」房屋就儘量與自然融合,使用天然材料,設計房屋座向能帶入自然的光線及風,讓住屋者健康舒服,這些設計模式與細節,當從平時生活與身邊的感受而帶來靈感。

(8)    整合而非隔離:運用整體觀,瞭解各個元件之間的關係,因為元件與元件間的連結是非常的重要,如此才能見到事情的全貌,建材與建材之間相互影響其後果如何?建材與天候,時間長短的關係,需要長期整體觀察。

(9)    採取小而慢的解決方案:如何運用小規模試作,就像試體要經過長時間考驗。規劃設計首重實務且有效利用,日前家父對筆者提及當年他赴德國監督造艦,所用的引擎必須曝露在屋外,經過一整年的風吹雨淋,下雪、日晒,各種情況後,若有裂紋等瑕疵淘汰不用,完好者,才打造成船艦上的引擎,不得不佩服德國人真有一套。

(10)    運用且尊重多樣性:利用材料的多樣性,能夠減少浪費,配合季節施工,找出替代材料,以對大自然損害最少為原則。筆者曾在規劃設計植栽綠化時,就深深體會這點,採用植物的多樣選擇運用、配合季節栽種及5年以上的保固期才能完成合約等。

(11)    運用生態重合,重視邊緣資源:意思是兩個不同生態體系相會點之處,往往比單一生態系統還更有生命力與生產力,有很多生態是共生共榮的,可以嘗試讓一種以上的生態體系交疊相互作用影響,來創造出更豐富的收成。例如一個社區,當它的生態、機能多樣,其結果會是一個很完美豐富的社區,永續規劃就是互相合作,互補有無。

(12)   靈活回應變化:我們應該瞭解大自然,生態是不停的變化演進,因此,我們面對問題或衝擊時,應該保持覺察跟彈性,能夠快速做變化與改變。例如近年降雨量的變化相當大,建築物的排水系統勢必能夠快速做變化與改變。再如工地進度的變化,常要隨著壁上掛的晴雨表而做調整,有時還真的衝擊很大,甚至為了晴雨表,甲乙雙方爭議不少。

欣見Permaculture12大原則,囊括了民生所需食衣住行中最重要的兩項:生產食物及建造住家,願與大家分享。身為一個建築師,平時應多充實自己,末來隨時隨地都需靈活回應生態的變化,生態建築學裡面提到「建築師必須通達生物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工程、藝術和文學。真正的建築師的職責是創造能令內心如諧,並與外在和諧共鳴的環境。」如何建造健康宜居的生態建築,仍待大家努力,筆者提供以上淺見,供大家參考,共勉之。

註:Permaculture 在台灣有人翻譯為「樸門農藝」,最早出現Permaculture的理念是在1970年代,由澳洲的David HolmgrenBill Mollison所提倡。Permaculture這個字濃縮了永恒(permanent)、農業(agriculture)和文化(culture)3個意涵,但筆者淺見,認為其中的“a”也有代表了建築(architecture)的意涵。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