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月四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9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643

發  行 人:林永裕
社務委員:王庭華、黃科銘、涂泰成、吳朝景、巫垂晃、陳錦芳、張長海
     梁詩桐、張景峰、陳清展、蔡得時、鄭明昌、歐良規、高 原
監  察 人:呂震世、施義芳、余 烈、周功台、周子劍
社務顧問:李咸亨(北區)、顏聰(中區) 、徐德修 (南區)
社  長:梁詩桐

副  社 長:巫垂晃、黃科銘

總  編 輯:拱祥生
營運總監:吳朝景

總  主 筆:張長海
本期主筆:房樹貴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土木建設法推動與綠營建產業

專訪台灣營建研究院李咸亨院長

編輯部

在一個乍暖還寒的午後,本報一行5人前往台灣營建研究院專訪李咸亨院長。在精研茶道的主人調製佳茗之際,站在大玻璃窗前眺望新店中興路上車龍呼嘯飛逝。遠方山嵐迭起,新葉交織墨綠,一幅迷人的初春景緻。院長室內的陳設則蘊涵著文化底蘊,專訪中,壁畫詩詞的典故也隨著主人娓娓道來的故事,穿梭於學術會議與作育英才間,也將土木工程鋪陳於一片詩書琴藝的園地內。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以推動有關營建產業之國家策略與經營管理之研究服務為宗旨,並致力於聚合產、官、學、研,從事改善國內營建環境,以及提昇國內營建技術水準之研究發展。開創營建業新的局面,進一步加強國內營建業邁進國際市場之競爭能力,亦為追求目標之一。也是本會技師報顧問的李院長,去(97)歲8月接任新職。此行大家很好奇這個成立近乎三十年的營建業知識經濟龍頭,在新領導下如何引領風騷,再造土木營建風華。

民國9832日午后,林理事長永裕、本報梁社長詩桐、黃副社長科銘、拱總編輯祥生及記者許素梅連袂拜訪積極從事土木建設法立法的李院長。訪談過程中,他相信土木建設法是國家建設的根本大法之論點,不知不覺地湧現於各式各樣案例,也深深感動在場的每個人。李院長強調立法刻不容緩,自立自強,建立自己的專業空間,也是我們土木人的責任。

:李院長也是本會技師報顧問,在榮任營建研究院院長前,曾任各國立大學教授、系主任及總務長,請問土木系教育如何發展,方可以對國家建設及國民生活提供遠景。

答:一、土木系最好朝整合教育方向發展

李院長深深感覺到土木人的春天和形象唯有靠我們自己努力,土木建設法中早已考量土木系教育之核心意義,並以朝向整合型教育發展為本。例如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就是醫生,至於各類分科醫生則於考上證照執業後,再由醫學會訓練及認證。現在的電機學院及設計學院等,也都因為發現太早太細的分科模式逐漸與社會脫節後,方決定調整回大學階段先學共同基礎課程,研究所時再學專業課程,進一步培養成專業人員或研究人員的流程,土木學門其實也應走土木學院模式。土木系裡有結構、水利、環工、材料、大地、資訊管理及營建管理等組,已足以成為一個土木學院。大學階段的學生先學好基本課程,大三、大四讓學生嘗試瞭解自己的偏好,修習部份專業課程初階,進入研究所才再學習做研究的方法。院長認為適當分配各階段的教育品質,會使得學生的眼界較開闊,將來工作時,同一公司內的各部門土木人也較有向心力,才能為土木界帶來美好的未來。所以,回歸力學、結構、水利、環工、大地、測量等土木基本課程,以及材料科學、營建管理及資訊科學等土木應用技術課程,回歸早期土木學院架構是很重要概念。

大學以培育技師為國家社會服務為主,碩、博士則是以作研究為目的。尤其博士是為未來服務,而技師是為今天服務。所以,大學和研究所教育應從這樣角度思考為宜。

二、技職體系教育須要輔以證照落實

技職教育發源於德國,他們的技職體系已達到修正各式不方便日常生活項目至人性化的程度,學習技職體系最成功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為什麼這三個國家發展得這麼好?

德國技職教育的成功使得設計理想能夠落實至大量生產的程度,進而衍生十七至十八世紀的產業革命,也促使全世界最早擁有大學教育雛型的英國注意到技職教育的重要,在大學教育中增加這一環。

德國技職教育不但培養有證照的技術人員,而且將證照制度十分明確地落實至各職業層,使得有證照的技術人員因為被須要而被尊重。以台灣的營建業來說,有證照的技術士制度應該落實至工地鋼筋焊接、鋼筋綁紮、水泥澆置及檢驗者等各層級;各類專業技師及技師簽證制度,亦應平等相待,公平處理,方能達到全生命週期品管和全方位品管的境界。技職教育讓每一個人都有發揮專長的機會,讓每一個人都有得到肯定的機會,是社會成員每一個人之福,也是國家茁壯之鑰。

整合型教育和落實專業證照,反映到各層級土木工作人員,自然產生團結力量大的效應。公權力的背書方能落實技職教育之證照制度,所以,土木建設法之推動是首要之務。

問:營建研究院掌理對國家營建知識與營建產業的發展與提升,請問營建研究院對新一世代的綠營建產業,如何引領先驅?

答:由於土木業沒有主管單位,因而沒有預算,無法考慮其他相關產業的須求,否則土木-環工-生態-節能減碳-綠營建等環環相扣,都是我們的責任。

目前,工程預算其實都源自經濟需求,所以國家工程規劃之擬定來自經濟規劃者的眼光,有沒有考量生態問題這一環,其實早已定案。土木界因為沒有主管單位,也就沒有機會參與表達意見,以致規劃時期若未列入環境、生態等調查項目之預算,在第一線執行工程之土木人卻都得承受,致使土木人長期以來被誤會,且沒機會辯解。如有自己的主管機關從土木人的角度看,基本上,專業的土木工程規劃一定會編列環境工程、生環工程、節能減碳等部份的預算,這不是所謂的綠營建嗎?以蘇花高或蘇花快為例,如有主管機關,土木工程長程計劃中必先編列執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調查之預算,而且在初步設計前,甚至在規劃階段,就先執行環境影響調查工作。在土木建設法架構下,土木建設規劃應配合國家中長程土木建設計畫辦理可行性評估,提出主要及次要方案,並且概估經費,藉以比較開發效益,以作為興建原則及經濟規劃者核定建設計畫之依據。土木人由全生命週期品管和全方位品管的完整角度出發,為生態、環工等相關專業爭取預算,也是尊重其他行業的態度。

台灣營建研究院在綠營建、節能減碳有特別做一些事情,院長舉了水泥、廢棄土例子。

每生產1頓水泥,就製造1頓的CO2,使用大量水泥乃違反節能減碳的舉世目標。減少CO2是我國努力的方向之一,所以台灣營建研究院以推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法為己任,提高增加飛灰等用料之技術,期使水泥用量逐年減少。

由於沒有一個主管單位負全責處理,台灣一直都有廢棄土安置問題。北台灣棄土場不足,卻以全國棄土容量充分為報告結論。北台灣棄土必須遠送中、南部棄土場,運送過程產生多少有毒氣體排放?如能在北部做適當處理,減少CO2及能源浪費,豈非功德無量?

李院長以當營建署顧問時,成功的淡海新市鎮填土計畫為例,說明其他工程棄土可以作為本工程填土,達到區域挖填平衡之目標,單一工程也可能節省四億左右經費。李院長近日也在馬總統的專家會議中提出節能減碳千億紅包計畫如下:

台北港必須填土7,200萬方,可節省約504億。

社子島必須填土800萬,可節省約56億。

關渡平原必須填土350萬,可節省約24.5億。

上述填土量共8,350萬方,填土經費約可節省584.5億。若再加上棄土經費,共可節省約1,000億。大台北地區每年棄土約1,000萬方,故七年內也可以無棄土憂慮,政府因而有時間全力規劃新棄/填土方案,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的棄/填土問題。

問:李院長長期關心影響國家建設至鉅的『土木建設法』之推動立法,本法這個會期將重新排入立法院審議,對於『土木建設法』對國家建設的重要性李院長如何看待。

答:立法不外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美國的專業人員法是由上而下,台灣的專業人員法目前無基本母法,反而有建築法、水保法、測量法,擬定中有地質法、水利法,所有都是由下而上的作為。所以土木人應知主動立法是我們的責任,執政者則宜〝允許立法〞,樂觀其成。

鼓勵各類技師站出來為自己行業撰寫自己的法規,最後再由政府統一規範,應該是我國政府期望立法流程由下而上的精神。目前的土木建設法版本已具「納百川,成大海」的格局,歡迎各類相關技師加入陣容,這也是前述土木學院教育的觀點。

有了土木建設法後,政府主管單位雖然有立法院監督壓力,但是主管機關的專業人員做事將有立法基礎為後盾,有立法授權及預算,能真正做事及推動政策。因此,呼籲所有土木人,從世界潮流趨勢及國家特色的角度,站出來為土木建設法盡一分力量,讓它步上軌道。

問:本報讀者有很大一部份是國內第一線施工廠商及其從業人員,對於他們的未來,李院長有何叮嚀與期許。

答:近幾年來國內營建從業人員,尤其是基層勞工人力不足是一大隱憂,隨著政府愛台十二大建設的推出,每一年高達6,250億公共工程建設經費的投入,愈突顯國內廠商施工廠商能力與人力不足的問題。台灣經濟發展已由開發中國家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也由農業時代轉型到工業時代,並進一步邁入服務業時代,法律、商業、服務業當道。而營建業基層施工環境依舊,對新一代的青年已不具吸引力。職訓局辦理的技術職訓練中,土木職班以非人力市場首選,第一線施工廠商應了解這個趨勢,除了短期依賴外勞解決基層勞力問題,同時也要知道長期利基在於:

1)重視人才訓練的重要。公司的成長以人才為本,對擁有技職證照人才的重視(領班、鋼筋、模板等基層技術)是未來技職教育發展的基石,主動投入勞委會職訓局的網路,協助培訓新一代技工,也是土木人的責任。

2)在WTO/GPA簽署後,外國廠商已走進國內市場了,所以對外拓展市場能力、加強人才的語言能力與賠培養國際觀都很重要。

3)據我觀察,第一線營建人員具有撰稿能力的人增加了,應鼓勵他們把營建心得寫下來,流傳後代。

問:李院長現聘為本會技師報顧問對技師報有何建言與期許。

答:文化是社會品味的根本,工程師的特質與形象源自於每個工程師的文化修為,「我思故我在」是值得每一個人好好思考的一句話。如同支持土木建設法一般,李院長打從心底裡支持技師報。技師報是土木人之文化培養及文化傳承的中流砥柱,尤其對下一代土木人將有很大影響。對技師報一些建言:

1.技師報可作為文化人與土木人的媒介,引進文化人元素到土木領域,促成異業結合。

以大陸風景區旅遊為例,蘊藏其後的文化歷史故事遠比高山流水令人感動,例如到盧山,一想到蘇東坡的廬山詩偈:「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未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會令人一時忘記天下尚有其他群山峻嶺。

工程大小並非土木人讓人感動的優勢,尚有孕育出工程的文化力量可以激勵人心。台灣烏山頭水庫最感動人心的不是奇山異水,反而是日本工程師八田羽一及其妻子為愛殉情的故事。技師報可發動會員尋找具有說故事能力的土木工程講古者,而且要不以土木人為限,以發掘令人感動的故事為優先原則。

2.推動讀書會,鼓勵土木人提筆撰稿。

技師報可透過讀書會活動的舉辦,引起土木人提筆的興趣,孕育向心力。技師報也可從土木人的下一代著手,深耕年青人的園地。另外,如能邀請地位崇高之資深賢達參加技師報活動,諸如土木圓桌論壇,亦能營造土木人生命共同體的感覺。

問:談李院長家居生活,及如何領略人生真諦。

答:院長回憶小學時看「東方少年」漫畫書的印象,其中明朝神童解縉以「打開出路兩重山」巧妙回應太守的「踢倒壘橋三塊石」,場景歷歷如新,方知其喜歡吟詩填詞的緣由。也因此,不管是教學、工作或是研究會議,院長都能將文化學養融入其中。院長辦公室掛著幾幅自己寫的詩,其中在暨南大學為公共行政系撰寫的是:「見山是山不是山,公行政策不簡單,求道悟道修人道,十年深山磨一劍為暨南大學土木系學子寫的是:「土角厝邊日月談天論地,木屐蘭麓君子自強不息」;李院長喜歡把朋友的名字鑲進詩裡,例如應邀參加中國第二屆岩土工程發展研討會時寫的詩:「黃河源遠孕中華,珠江在南世偉宏,岩土健碩承綱,兩岸三地皆咸亨」。內含五個人名(如換色所示),三個地名,格律嚴謹,風格典雅。

院長室牆上的幾幅自己寫的詩,每一幅都有其象徵意思的小故事,兼顧生活性,又具啟發性,且用讓你看得懂的文字寫出令人折服的詩詞,那種悠然自得的氣氛與感動是溫柔可愛的。您可以從照片6這首李院長為土木技師公會寫的詩找到幾位朋友呢?

「從工作中享受快樂,在休閒中也有工作。」喜歡文化的李院長,使文化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最後,他並期勉大家「做會做的事,愛愛你的人。」悲劇自然遠離,人生必然快樂。

照片1:李咸亨院長與林永裕理事長互贈紀念品。

 

 

照片2:訪談結束後合影,由左而右拱祥生總編輯、黃科銘副社長、李咸亨院長、林永裕理事長、梁詩桐社長。

 

照片3:訪談中合影。

 

照片4:院長ICRT活動照片

 

照片5:院長ICRT活動照片

照片6:李咸亨院長為土木技師公會&土木建設法寫的詩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