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113/04/13(星期六)本會召開第13屆第3次會員大會[下午1:00開始報到]/地點: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中正館中正廳(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為響應環保,大會手冊紙本僅印製500本,發完為止;現場另提供大會手冊電子檔QRcode,或於大會前2日自行至公會網站下載。謝謝!…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一月三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9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630

發  行 人:林永裕
社務委員:王庭華、黃科銘、涂泰成、吳朝景、巫垂晃、陳錦芳、張長海
     梁詩桐、張景峰、陳清展、蔡得時、鄭明昌、歐良規、高 原
監  察 人:呂震世、施義芳、余 烈、周功台、周子劍
社務顧問:李咸亨(北區)、顏聰(中區) 、徐德修 (南區)
社  長:梁詩桐

副  社 長:巫垂晃、黃科銘

總  編 輯:拱祥生
營運總監:吳朝景
本期主筆:魏嘉甫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減稅救台灣

張渝江 技師

2008年最引人注目的新聞不外是卸任總統的貪瀆案,相對上來說新總統上任以來為多所批評者有一隅為減稅。概觀台灣2008年新總統馬先生上任以來減稅的狀況,由主流媒體所述,未三讀但極有可能通過之遺產與贈與稅法的降低遺贈稅,約讓國庫少徵2百億,個人所得稅扣除額調高也約一年讓國庫少徵2百億,證券交易所得稅減半徵收半年,讓國庫少徵3百億,擴大適用五年減稅優惠規定,也約讓國庫少徵3百億,這一算就約讓國庫一年「損失」了1,000億。

本文及基於工程師在政府基礎建設的長期涉入,以工程師與其經驗為基礎,評議減稅議題。

台灣這10年來除了921當年外,政府年收入與支出約1.5兆,支出略大於收入,且差距益有增加,這引起很大的議論,認為債留子孫。主計處也在最近提出台灣稅負佔GDP14%(即賺100元給政府14),為全球僅次於香港最低者。部分媒體與政府少見一致地認為政府的稅收太低,也不該再減,否則將來國家建設與相關活動無以為繼。相對上來看,媒體也常批評政府有過多「蚊子館」,國營企業的績效低落,公部門人力可再精簡,政府時有支出落入肉桶分食的結果,為何部分媒體會自相矛盾,即認為收入太低,又認為支出似可再減少?因這些媒體評論陷入多徵稅等於多建設與多作事的迷思。

在國外行之有年的統包制度,在國內被政府機關明令「不建議」採用,同時伴隨的價值工程,以更低成本創造更多價值也因而消失。這代表傳統的活動,比如大有為政府,政府人手需再更多才能作事的思維,仍常見於台灣各公部門。若今日稅收減少,公部門的行政效能在預算變少之下,只有勵精圖治,更為提昇效能,才得以維持原有的功能。像統包這種彈性的方法,只有在稅收減少,公部門的行政效能仍需提昇的條件下才會復活,且去除貪污的風險,減稅救台灣。

政府很多審查活動亦應透過委外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比如行之有年的水保審查,山坡地開發者委由民間進行審查以取得開發許可,在嚴密的專業實質審查後得以健全開發,創造GDP與稅收,但所費低廉(去除隱藏的成本,比如給紅包)。同時比如建築管制,桃園縣之建築執造首開由建築師公會審查,開創了桃園不動產的活絡與建築的新面貌,不但增加稅收,且讓開發成本降低,消費者可買到更好(好不代表便宜)的不動產。若稅收持續增加,行政機關持續把持公權力的權柄,行政效能更差,亦需增加更多人力以「服務民眾」,陷入惡性循環,可見減稅可救台灣。

因稅收仍多到花不完,才有政策買票,才有一概設計監造而想都不想統包,才有利用蚊子館的工程專案好洗部份資源到特定群人。經濟學上的「荷蘭病」一詞,指的是一個國家突然發現天然資源,一般會造成該國的經濟陷入不景氣,這與一日中樂透一樣,中樂透的人據統計,過數年後,一般該人會變得比中樂透前更窮。當我們看到公部門還有人在上班閱報或閒聊(當然專注工作間的休息不算),代表稅收還是太多了。若國家需要更多稅收,該是創造優良經商環境,由地方的不動產相關稅賦與中央的所得稅實質增加稅收,而非用高稅率增加稅收,用高稅率增加稅收,與印鈔票增加收入有何不同?(印鈔票會導致通貨膨脹,而後蕭條)

凱因斯於美國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提出擴大支出救經濟的理論,就擴大支出是正確的,但該擴大是否應由政府來作該是有問題的。政府支出擴大出現的問題已如上述,有效能不佳,浪費與貪污的問題。不由政府來擴大支出,尚得以在凱因斯之後長足發展的BOT與相關類似的架構,由非政府來進行擴大支出,但台灣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光從名稱就看出尊卑(民間卑,政府大有為),且政府過多干預,假民間參與之名而實政府擴大管制之實,亦難以期待有所作為。

若台灣稅收持續下降,政府無以為繼只好努力創造更好的環境使商業發展,以使稅收增加,這實例可見在桃園縣,宜蘭縣等稅收較少但努力成功的單位。馬政府上台以來,雖減稅引起貲議,但工程師見解以為,減稅之同時,兩岸開始實質經貿往來,同時國內基礎建設之支出會實以統包或類似得以更經濟更有效支配使用資源之方式,減少人力與相關資源之浪費,不失為另一更有效促進發展之結果。值此部分媒體一概批以減稅禍延子孫的同時,在相關配套的作法下,工程師認為減稅才真是救台灣。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