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年九月十一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292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洪啟德、陳玫英、鄭明昌、蔡震邦、陳清展、賴建宏、周子劍
     黃騰輝、巫垂晃、謝詳樹、陳菁雲、楊高雄、陳存永、梁詩桐
監  察 人:張長梅、陳錦芳、呂震世、陳永成、伍勝民
社  長:賴建宏

副  社 長:陳玫英、黃騰輝、陳存永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陳玫英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楊耀昇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面對天災人禍,政府應慮遠慎微而治

去年無颱造成缺水問題,持續將近一年。今年5月全台多處水庫水位一度降至不到1%;在八月初颱風外圍環流以及西南氣流影響,全台皆有大雨,中南部更是淹水災情頻傳。不論是6月台北市忠孝東路淹水,或是7月高雄市大淹水,政府首長的說法,都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強降雨,超過設計的十年防洪及排水標準。但在極端氣候下,未來可能每幾年,就會碰到百年一遇的大雨、大旱,政府應記取這幾次災情的警示,提早投入資源因應。

20099月,中研院舉行「氣候變遷、國土保育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願景」討論會,當時即有學者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全球面臨暖化危機,降雨強度三級跳,台灣以往有三成時間處於乾旱範圍,雖偶會出現豪雨,但有對應方法。只是當時遇到莫拉克颱風太過極端,降雨量全集中南部,導致土石流及大雨重傷南台灣。當時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就指出,台灣『冬春乾旱、夏天大雨』,影響農耕,造成糧食匱乏、蓄水不足,面對『澇旱交替』事實,政府必須重新思索設計水利之政策及工程。

20218月,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依照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所發表最新氣候變遷報告,進行台灣氣候變遷評析:臺灣過去110(1910-2020),平地年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1.6℃,過去110年臺灣的季節長度變化明顯改變,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到約120-150天,近年來,冬季更縮短至約20-40天。2060年是您、我可見的三十年之後,意味著極端天災將更頻繁地出現,台灣將無法置身事外。

假使現在沒有更積極地改變,未來所需面對的挑戰將更為艱鉅。從時間複利的觀點來看,假設現在的狀況條件為1,若不做任何改變,三十年後還是1;若從現在每年衰敗1%,三十年後將會變成現況的0.74倍。但若從現在起每年改善1%的話,三十年後將能夠改善1.35倍。又,國內外科研成果顯示,若全球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將能有效遏阻氣候中長期變遷、並降低未來子孫所受負面衝擊。換句話說,在全球暖化趨勢,短期間不容易立即降低的情況下,極端天氣與氣候發生頻率,仍有持續增加的可能;但,台灣若能同步持續強化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即可緩解災害的衝擊。

政府在106年,為前瞻未來臺灣發展需求,因應國內外新產業、新技術、新生活關鍵趨勢,規劃自1069月至1148月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編列2,000多億的「水環境預算」;但在接連頻繁發生的『澇旱交替』後,這個計畫常被質疑執行的成效何在?固然您我皆知,基礎建設的成效,並非一蹴可幾,然而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每一年的環境變遷都讓台灣承受不同的挑戰,這些挑戰的輕重緩急,亦隨機改變,防不勝防?譬如大雨過後,地下水位提高,倘若此時發生一場震度較大的地震,地質條件又碰巧吻合,土壤液化就有機會發生,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意外事件!但當人們長期沉溺在安全的假象中,不免容易忽視災害的威脅。

面對天災人禍,建議政府應採取滾動式檢討、更靈活地適時調整方向與項目,讓每一分錢真正用在刀口上。平時,政府則應加廣及加深各種準備,除預設各種可能情境,演練各種防災及救災措施外,同時應投入資源,加廣及加深各種災害預測、及災害防制相關科學研究,並適時教育民眾,各種災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並讓民眾知道如何從自身做起基本的防護措施。資治通鑑所謂:「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希望政府能學學聖人的遠慮,只要預先準備得宜、超前佈置,就有機會將災害減至最輕、降到最小。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