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113/04/13(星期六)本會召開第13屆第3次會員大會[下午1:00開始報到]/地點: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中正館中正廳(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為響應環保,大會手冊紙本僅印製500本,發完為止;現場另提供大會手冊電子檔QRcode,或於大會前2日自行至公會網站下載。謝謝!…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189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洪啟德、陳玫英、鄭明昌、蔡震邦、陳清展、賴建宏、周子劍
     黃騰輝、巫垂晃、謝詳樹、陳菁雲、楊高雄、陳存永、梁詩桐
監  察 人:張長梅、陳錦芳、呂震世、陳永成、伍勝民
社  長:賴建宏

副  社 長:陳玫英、黃騰輝、陳存永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陳玫英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賴建宏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921大地震後20年之省思

20年前的921日深夜,發生規模6.7、最大震度七級的集集大地震,除了造成中部數量龐大的建築物及校舍損傷外,另有大量人員傷亡之嚴重憾事。回顧當時土木技師公會,配合檢調單位之委託,進行鑑定工作。就房屋損壞原因,探討其有無設計錯誤、有無按圖施工、有無偷工減料等情事,進行深入檢討,藉以釐清責任並檢討損壞之因果關係。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接受地震試煉乃臺灣子民之宿命。以現今之科技,雖然無法全面消弭地震所帶來之災害,但是透過前述鑑定工作,有利於專家學者進行研究,或改善新工設計之方法、或提高建築物之耐震需求,並能有效遏阻過去常未按圖施工、或偷工減料之行為,所衍生之禍害。

據統計,臺灣每1520年,即可能發生規模超過六之地震。自民國98年發生921集集大地震以來,除了主管機關立即修正公告新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提高全台各地建築物之耐震需求之外,許多學者專家,亦開始針對地震特性、結構健康監測、隔震減震、性能設計、既有建築物之耐震評估與耐震補強…等作深入研究,提出許多方法及見解。因此,耐震設計規範不斷演進、耐震評估與補強相關研究及相關技術,不斷地創新。近幾年,諸多技師先進亦投入耐震評估與補強的工作,配合政府,有策略地逐步解決公立高中職、及國中小校舍,以及公有建築物之耐震虞慮。

然而,自1999年集集地震後,2006年之恆春地震、2010年之甲仙地震、2013年之南投魚池地震…等致災型地震的威脅,緊接而來,不曾減輕。補強的工作雖持續進行,但尚存許多仍未耐震補強之公有建築物,更遑論數量更為龐大之私有建築物,依然無法進行補強。

時至民國105年的0206高雄美濃地震,造成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倒塌,而有百餘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的憾事,此次地震也是臺灣有史以來,單一建築物倒塌,罹難人數最多的災害。再至民國107年的0206發生花蓮地震,同樣造成花蓮雲門翠堤大樓、吾居吾宿、白金雙星、統帥大飯店等建物倒塌致災的事件。換句話說,補強的工作緩不濟急,趕不上日趨老化建築物之增加!

每一次地震都有不同特性。從民國98年集集地震,中部低矮樓層建物損壞嚴重;至105年美濃地震,突顯中樓層建物,或因結構系統、或因施工細節等原因、而有耐震不足問題;再至107年花蓮地震,中高樓層建物、因結構系統、工程材料、施工品質等因素,即便已經歷過921集集地震、0206美濃地震等地震侵襲下尚存之建物,仍有可能在它次地震下受損或倒塌。

隨著時間推進,建築物亦逐漸老化,耐震能力逐漸降低,居住風險逐漸提高。歷次地震、均凸顯私有建築物亟需政府與民眾正視其地震防災等議題。唯有正視其不足,再透過工程專業之研判,以及耐震評估與補強之手段,務實改善建物之耐震性能,始有可能使居住安全獲得提昇。

綜上所述,適逢921大地震後20年之此時此地,全民應有的省思,除了要接受地震考驗的宿命外,面對地震特性的多樣化,無論公有建築或之私有建築物,均應認知需要相同的耐震補強;而主管官署面對既有建築物與新工建築物,應雙管齊下,一律要求達到耐震法規之安全規定。而為落實政策之實施,公權力應配合法律,作必要之破壞與務實之建設,台灣子民才有可能免於『居住恐懼』的一天。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