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9 傳真:(02)2964-1156,2963-4076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 ||
|
營造兩岸新局 共創海峽隧道新契機 張渝江 技師 2008年總統大選由馬英九先生贏得選舉,將於2008年5月20日就職上任,而日前準副總統蕭先生受命,參與2008年博鰲亞洲論談,與親自出席之中國總理胡錦濤商談,不論此一事件是否源因於奧運聖火波折、西藏議題之平衡或其它目的,兩岸之交流與合作,必因台灣新政局之到來而開展,民生基礎在於經濟,人權附麗於民生,相信此一新局必有利於台灣與對岸。 土木工程技術無論於水利,能源,交通,皆擔負人民生活良窳之重任,此之所以土木工程一詞在英語為民生工程(Civil engineering)之謂。在人類文明以來,土木工程在交通上之角色,更是舉足輕重,公路、鐵路、橋梁、隧道之興築與營運,皆為生活帶來重大便利與影響。於文明與工程技術尚未發達之時代,交通工具很難替代,需舟行之處無法行車,需步行之處不能車行,但隨著工程技術之發展,公路之開發使車行取代步行,橋梁之技術成長使車行取代航船,但長距離之跨海公路則較難突破。 遠在19世紀拿破崙時代,這位文明史上的豪氣干雲之人物,即發下構築跨英法海峽隧道之豪語,但宥於工程技術與其它原因無法完成;80年代歐洲共同市場之整合後,英法拋開世代為敵之氣氛下,海峽隧道遂於1987年破土動工,至1994年完成,全長38公里,二個直徑7.6m之海峽隧道,通行『歐洲之星』高速火車。英法隧道之完成,使敵對或不相友善之國家,形成更安定之區域,同時提供人們更便捷之旅行與商務應用,計入車行至車站與候車及火車轉運,搭乘火車由倫敦到巴黎僅需時三小時,大輻減少旅次成本,並增加運量,在全球暖化之現象下,以電力驅動之火車,相較於飛機,提供更高運量與更少溫室氣體排放。 相較於英法海峽隧道工程,若要在台灣海峽進行台灣至大陸之海峽隧道之興建,其距離為2.5倍,且兩岸之氣氛嚴峻度亦數倍艱難。但台灣對區域之安全有其國際責任;同時隧道之興築,對兩岸共同市場之整合與貢獻,更不可言喻。若他日隧道能採高鐵通行,台灣至大陸之旅次時間,將由目前轉機之三、四小時縮至半小時;即便三通後之飛航時程上減少,亦無法與陸運之運量、旅次便利與時間相比。 自1949年以來,兩岸敵對一甲子,兩岸隧道相較於英法隧道而言,具更高政治上敏感性與難度。若此一工程完成,將是人類文明以來,最長之跨海隧道工程,而區域安全與經濟發展,亦因此一工程而完全改觀。「世界是平的」作者富來德曼,曾提到全球化的整合,把人類文明帶到完全不同的世界;而「我們的新世界」作者,前美國中央銀行總裁葛林斯班,提到全球化之下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提供了『在數位化時代,生產力增加本應通貨膨脹,卻因商品售價低廉,進而維持通貨穩定』的貢獻。 在這之間,台灣的角色雖隱而不見,卻極為關鍵,台灣貢獻了中國第一步的資金、技術、人力,與扮演全球化供應鏈中最重要的生產者一環。我們亦應以海峽隧道可貢獻人類文明之願景,積極加速討論與推動海峽隧道工程,提供台灣在工程與管理的專業,整合兩岸與全球的資源,進一步在2008年台灣政治新局難得的機會中,創造另一個帶給台灣、大陸與人類文明的璀璨奇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