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9 傳真:(02)2964-1156,2963-4076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 ||
|
【水保案例探討】住戶淹水會勘報告 賴 景 鎔 技師 會勘經過與結果: 本文針對協助某山區下游住戶,因受豪雨淹水案例進行介紹,以饗讀者。 基地(以下簡稱淹水戶)【照片01、02】, 位於山下因排水溝排水不良, 每遇大雨基地後,後面山上的排水就全部匯集到房屋旁邊的狹巷【照片03】, 導致淹水戶後面圍牆被水沖垮【照片03、04】, 地下室淹水, 鐵捲門也被水沖壞, 損失不輕. 而且近年來因雨而造成淹水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經過實地勘查, 了解該淹水戶社區的上游溝溪建有2座沉沙池【照片01、07、09及10】. 可能是因淹水剛過大家怕了, 沉沙池的淤積已經清除. 第1沉沙池下游的岸壁已被掏空, 亟須整修【照片08】; 第2沉沙池上游的溝溪坡面也坍方, 須加強植生或邊坡穩定措施【照片11、12】. 由於第1沉沙池上游的集水面積不小, 而第1沉沙池旁邊的山區坡面也還算坪坦. 如果在第1沉沙池旁建一座滯洪池, 把上游的雨水集中在此滯洪池, 大雨時應可延緩洪峰時間, 紓解下游住戶的淹水壓力. 另外基地後山的主要山路已全面鋪上混凝土【照片13】, 路邊的水溝多已加蓋【照片05、06】, 而且有些水溝也斷掉. 降雨時雨水因無法流入排水溝, 全部沿主要山路的路面漫地流下【照片13 、14、15、16、 17】. 結果上中游的雨水全部集結到淹水戶側邊的小巷,無法順利的宣洩, 因此每逢豪大雨時受災戶附近的居民總是非常擔心, 唯恐隨時會有淹水的災害發生. 經過實地勘查後提出下列建議及預算供相關單位及屋主參考, 希望能順利解決淹水問題. 本案也承蒙郭張權水保技師提供專業建議及預算, 筆者不敢掠美, 非常感謝! 主要建議改善方案如下: (1)後山第1沉沙池旁地形較平坦, 建議設置一座滯洪池, 以延緩洪峰到達時間【照片18、19、20】. (2)在現有山路混凝土舖面設置排水溝及截水溝, 以迅速排除路面漫流【照片21】. (3)社區後山暨有水溝多已加蓋, 有些水溝甚至斷掉, 建議雇工徹底清除堵塞物【照片22】. (4)在受災戶後面空地建造小型滯洪緩衝池【照片23】, 萬一山上雨水直瀉而下時可以消除一些能量, 以保護受災戶不會直接受到山洪的衝擊. (5)在受災戶側邊的小巷道下面增建一條0.8m X 1.2m箱涵, 使小型滯洪緩衝池內的水可以順利排出【照片24】. 不過這條箱涵設計時須先試挖, 以了解是否會影響房屋的基礎, 確實可行. 改善方案之預算:
【照片05】水溝斷面越往下游反而變小 【照片06】區域內主要排水溝多已加蓋
【照片07】第1沉沙池 【照片08】第1沉沙池前轉彎處岸壁被掏空
【照片09】第2沉沙池(2之1) 【照片10】第2沉沙池(2之2)
【照片11】第2沉沙池上游溝溪 【照片12】第2沉沙池上游溝溪邊坡須加強植生或邊坡穩定
【照片13】主要山路現況(全都是混凝土舖面) 【照片14】第1高點(主要山路與bypass山路的分岔點)
【照片15】bypass 山路的流水路徑 【照片16】bypass山路的舖面水溝全部加蓋
【照片17】bypass山路接回主要山路 【照片18】 建議改善圖
【照片19】建議解決方案--(1)滯洪池(2之1) 【照片20】建議解決方案--(1)滯洪池(2之2)
【照片21】建議解決方案--(2)在現有混凝土路面做排水溝及截水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