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七月十九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93

發  行  人:莊均緯
社務委員:莊均緯、陳菁雲、施義芳、鄭明昌、蔡逸勲、陳錦芳、王 琳、拱祥生
     陳清展、邢峻華、張錦峯、巫垂晃、高 原、伍勝民、鍾立來
監  察  人:洪啓德、陳玫英、朱弘家、謝祥樹、蔡震邦
社  長:蔡逸勲

副  社  長:王 琳、高 原

總  編  輯:吳宗翰

副  總  編:劉冠廷
營運總監:洪啓德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陳少宏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菲律賓夏都~碧瑤(Baguio)

洪照男 技師

菲律賓,一個擁有豐富文化與多元民族的國家,因早期受西班牙、美國等殖民緣故,文化上融合了西方與本土特色,殖民時期因天主教信仰的引進,全國約有 80% 以上菲律賓人以信奉天主教為主。英語與塔加洛語是當地的主要官方語言。在長期貧富差距下,城市大廈旁貧民窟緊鄰是當地的日常。許多低收入戶就住在帆布搭建的簡陋房屋或沿湖邊高腳立柱而居,這種生活困頓景象,也反映在街區交通混亂擁擠上,尤其連首都馬尼拉這樣的大城市,塞車問題是生活的日常。此行,體驗了菲律賓人的熱情與堅韌精神,感受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與社會現況,這樣行腳體驗真提供了豐富見聞與深刻的生命體驗。

一、水上棧道,步步為營

因菲律賓大雨成災,民南格南(Binangonan)地區湖邊貧民窟居民,高腳屋一直泡在水中,水淹到哪居民就後退到哪,未到現場親眼目睹,真很難想像那種水鄉澤國景象。

直到了當地,跟著Josiling沿著巷道深入當地居住環境~真是水世界,遠遠望去遲未消退的湖水,許多沿湖住戶因巷道積水,就在巷道間架起水上木棧道。棧道以各種竹架、木桿、木板臨時搭建而成(照片1),走在上面真要注意腳下,一不小心踩空可能就掉到水裡。剛想著,後面就傳來,哎呀,下去了,還好不至於滅頂,看著長長的巷道積滿水,不敢想像這要如何住人。也許你會懷疑為何不退到高處去居住?後來知道他們根本沒有辦法遷移到高處,在這裡不同居住高度代表著不同的生活經濟水平,真是不同地段不同價位。貧民窟就註定長期與湖水布袋蓮共存(照片23),湖邊居民就像是人世間最低賤的一層,想翻身只有靠下輩子或下下輩子。而湖邊居民長年下來與天地共存,隨雨勢漲退而居,小孩逢雨戲水,這樣生活早已甘之如飴,真是樂天。然如此景象,對我們這些來自台灣的訪客而言,泡水的住家、臨時棧道、可能爆發的疾病卻是令我們難以想像的,想想,台灣真好。

 
照片木棧道   照片湖邊住家
     
   

照片住家緊臨湖邊

   

幸好,我們住在高處,幾次大雨下來住所幸無災損,JOSLING說自上次大雨至今,仍有不少居民一直住在臨時安置所。安置所的環境像是集中營,簡陋隔間、四處掛滿晾曬衣物、人畜共處,五味雜陳衛生條件差,根本無生活品質可言。但對有些貧戶而言,安置所至少有屋頂躲雨,那是幸福也是慶幸了。雖然水患帶來諸多不便,但或許是天性使然,當地居民卻以苦中作樂的精神應對,展現了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此景,也深感在困境中時,如何從中找到力量,借助力量,讓自己走過渡過的堅韌智慧。以修行終極來說,或許人生其實也沒有真正的逆境,只有心境的轉換吧。

二、另一扇門~碧瑤(Baguio)

Keven從台灣到碧瑤留學,開啟前往碧瑤的旅程。搭車從馬尼拉到碧瑤約需6個小時車程,一早出發沿途經鄉道、高速公路、山路,前往碧瑤市沿途會路過一個巨大地標~大獅子頭(照片4)Keven說這巨大的獅子頭位於通往碧瑤市的重要山路上。地標於1970年代初期由獅子會建造,整座雕像高約40英呎(約12公尺),是由當地藝術家選擇以整座岩石,依岩石既有型態雕刻而成。距今約50年餘,飽經風霜洗禮,經過多次整修與上色,維持當前獅子頭外觀亮眼的形貌。對比獅子口下方幾位旅人,旅人相形之下顯的很渺小,獅子頭是前往碧瑤市熱門打卡景點,也是遊客進入碧瑤的重要象徵。我們亮眼紅色的「吉普尼Jeepney車襯著靜謐的翠綠山林、沿山而居的住戶(照片5)在豔陽下似乎已嗅到碧瑤的氣息,仰望這近4層樓高的大雕像作品,隨興與獅子頭雕像合影留念。

回到擁擠的車上,繼續鍛鍊起軟骨功,忽聞車上一聲感嘆:出遊真是要趁年輕,錢再賺就有,年輕歲月過了就不復回囉

 
照片地標獅子頭   照片吉普尼與山景

終抵碧瑤,這裡的樹林茂密(照片6),樹木群像有點像台灣的藤枝森林園區,真的很涼爽,感受不到夏天酷熱,到了傍晚還有些涼意。碧瑤素有「菲律賓夏都」之稱,座落在海拔約1,500公尺的台地上,年均溫度約為20度的涼爽氣候,是遠近馳名的避暑勝地。因長年氣候涼爽,每逢盛暑時節,菲律賓政要還會移往碧瑤辦公避暑,因為氣候上比起宿霧、馬尼拉,實在是舒服許多。

碧瑤市松樹林立,有著松樹之城的稱號。Keven說在這個38萬人口的小城市裡,就有15所大學,整個城市幾乎一半以上都是學生,在菲律賓算是個人文水準頗高的區域。

 
照片松樹林中的住戶   照片碧瑤市街景

初到碧瑤,入住當地民宿,老闆得知我們是遠從台灣來的訪客,之前不曾接待過台灣人,但對台灣這國家有所耳聞,對這島國在經濟上的奇蹟與在國際間的韌性及堅毅,甚是好奇與佩服。老闆因長期患有糖尿病,不良於行已是日常,在隨行劉醫師的診療下似乎緩解不少,做蹲跪的動作也輕鬆許多,老闆很是高興說:她已經有好幾年不能這樣蹲跪了,感謝之心溢於言表。劉醫師說這簡單的治療,只能稍作緩解,當地醫療資源不足是主因,錯過治療黃金期,也只能聽天由命。

碧瑤民宿,或許是冥冥中的安排,也是另一種國民外交,讓遠方友人對台灣留下深刻印象,碧瑤的高山風情及人文氣息,讓人感受到特殊的靜謐與和諧。

三、千處求千處現

碧瑤街道上,再次注意到乞丐的身影。這身影是許多國家共有的景象,與印度乞丐相比,碧瑤的乞丐衣著相對整潔許多(照片89),也許是有著較友善的乞討環境。然而,乞丐為何世代一直存在?或許是資源分配和社會制度的不均,這似乎是社會發展中一直無解的問題。

對比沿路行人與店家的生活無虞,乞丐的存在似乎提醒了我們,在豐衣足食的生活中,仍有許多人生活在社會的邊緣,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幫助。這些流浪、無處安放的“城市遊牧民族”,形成的反差,讓人聯想起作家李家同的文章富翁與乞丐,文中描述,對這些社會的底層,我們豈能視而不見。其實人來到世上,物質條件上本來就是生而不平等,更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國度與環境。但當你清晨醒來,邊抱怨邊吃著日常蛋餅配豆漿時,或許在這世界某個角落,有人在垃圾堆裡找食物,有人用手在陰溝裡盛水喝。有人說苦難與缺乏是最好的教化,經歷苦難的孩子,確實較一般小孩更懂珍惜。

想想這些,或許就更不再抱怨,進而降低物質上的需求,精神上得到更深的知足,真正感受到,原來能吃飽真是幸福,住家有屋頂就要感恩。

 
照片碧瑤乞丐   照片碧瑤乞丐

四、結語

從水患中的木棧道、碧瑤市的避暑風情及街頭乞丐,幕幕給人不同的思考。水上棧道與碧瑤,猶如地獄與人間天堂的強烈對比,也折射出不同命運下的人文景象。湖邊貧民窟的居民,在水患與貧困中求生存,生活困境令人震撼,卻甘之如飴地接受生活現狀,展現了生命的韌性與適應力。木棧道的處境與心境,讓人聯想到北宋時期,蘇東坡因政治風波而遭貶至荒僻之地~海南島,他寫信給友人在海南島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生活完全陷入困境。但他樂觀的心境,似乎誰也擋不住他快活,他曾說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天底下無一個人不好人。」他的開朗豁達,在經歷了人生巨變跌落神壇之後,一切變得更能淡然面對,隨遇而安,面對如此艱難的環境,更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在海南島(儋州)的三年,可說是他創作的另一個高峰,人生的亮點,他所留下的典範智慧,也是後世可以借鏡的正面能量,可以說是海南島的困頓成就了他。他的故事與住在湖邊棧道的居民,似乎提醒了我們,環境雖會塑造生活,但真正決定命運的,是人的心態與意志。而碧瑤,涼爽宜人的氣候、城市遊牧民族的存在。兩極的差距讓人深思,或許人無法決定身處何處,但可以選擇以何種態度面對人生,這也是生而為人最可貴之處吧。

清早,啟程離開碧瑤,旅行之所以吸引人,在於過程有很多的衝擊、震撼。當感受到當地的各種日常,對比自身生活背景的習以為常時,因文化反差,產生多樣的感官刺激,讓人重新打破自己長久以來的既有的習慣與認知,因而打開視野。車行之間,心境隨著沿途碧瑤日出風景而起伏,正如蘇東坡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命本就充滿了選擇,而生活或許時有艱難,但仍可以選擇笑看人生,把握時機,探索更多的未知,豐富自己的生命世界。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