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93 | ||
|
社論 | |
論防災意識的建立 不是預測明天,而是準備今天 2025年7月5日,這個原本平凡的日子卻讓許多人屏息以待,只因網路上一則夢境出現的「地震預言」而備受關注。該預言聲稱將有大地震發生於某地,以致迅速在社群媒體間流傳,甚至引發部分地區民眾囤積物資、暫時離家,甚至學校與企業也出現「預防性請假」的狀況,儘管沒有科學證實,但廣泛流傳的謠言確實已產生了效應。 然而就在人們為預言真假而議論紛紛時,現實世界的極端氣候卻毫不留情地上演,中國南方與美國中西部相繼爆發大規模洪災,河川潰堤、城市淹水,導致民生癱瘓及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然而對比預言的不科學,洪水的發生卻早有預警,人們可從氣象預報、颱風動向到淹水警報,都有明確的科學依據。但人們反而對這些可預測「實際的風險」較為漠視甚至無感,亦不願正視及落實日常的防災準備,反而當災難來臨才匆忙應對。 虛構的災難沒有發生,可預見的災難卻正在上演。這場虛驚留下的,不應只是對預言的評論,更該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加強防災意識及防災整備的重要性。民眾在面對災害風險時的防災意識,是建構在謠言,還是科學為基礎?從這次的「地震預言」雖無科學根據,卻能激起廣泛關注,說明了社會防災意識的困境:資訊焦慮與落差,使民眾寧可信其有,但我們該強化的應該是,災難無法避免,但風險可以被管理。 本報認為:從源頭來看,我們首要檢討的,是對防災教育的投入與落實。多數人雖了解地震時要「趴下及掩護」,卻未準備緊急避難包;另也明白氣象降雨預報的重要,卻忽略家中排水與環境安全。「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落差,正是防災工作的最大問題。因此,首要任務乃防災教育的推廣,可從最基本學校融入災防教育開始。將自然或人為災害的避難知識納入,讓學生從小培養危機應變能力,以幫助辨識災難謠言與真實風險。畢竟在面對災害時,若資訊模糊、加以教育不足,自然容易轉向坊間說法作為依據,且不完整的資訊基礎將導致社會恐慌,甚至導致資源錯置而無法建立有效的應變能力。 防災意識的建立不能僅止於個人與學校,還需延伸到社區與職場,藉由政府持續推動社區防災普及化,鼓勵地方定期舉辦講座、避難演練,提升居民自助、互助的能力。而企業與機關亦應將防災列入常態管理,定期進行演練與訓練,確保災難來臨時,能有效指揮與行動。 綜上所言,本報建議:政府在制度面,亦需持續滾動式檢討並強化防災基礎建設,以近期國內外發生之洪災為例,儘管已建有現代化排洪設施及完整的洪水預警系統與河川治理規劃,但突發暴雨量超過歷史紀錄,導致河川潰堤、城市排水系統超載,水利設施無法有效因應,使得洪水快速擴散,這些事實乃反應出工程手段若未能納入氣候變遷的長期趨勢及環境承載力的整合考量,終將難以應對不確定性極高的新常態。 這場「地震預言」的社會現象,讓我們反思到恐懼的來源需要由教育來消彌,更應加強對災害準備的必要。每個人都是防災體系的一部分,從個人推展至民間團體與政府,皆應提升風險意識,把防災視為日常責任,而非突發應變。畢竟,在資訊氾濫與氣候失控的年代,我們無法控制大自然的行動,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反應。不要讓預言成為我們行動的唯一依據,更不要讓一次次的災難成為我們遺忘與後悔的開始,對抗災害我們應該做的,不是預測明天,而是準備今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