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說橋—漫談橋梁之命名

官明郎 技師

一、前言

橋梁為跨越河川、渠道、山區、谷地、溪谷、湖泊、海峽、市街、公路、鐵路等等障礙而構築人行、公路、鐵路、捷運或水路之通道,其構造物之總稱。在橋梁建造完成之後,絕大部分橋梁均有正式命名以方便稱呼。雕刻橋名之「橋名牌」有立於橋名柱正面或側面上者(如照片一)、有鑲嵌於橋護欄上者(如照片二),亦有立於鋼橋拱圈橫梁上(如著名之關渡大橋,又如照片三、四)或以類似標誌牌型式立於橋頭者(如照片五)。

筆者前於本報第350期、第360期分別提及北部第二高速公路瑪陵橋(如照片五)及120線八五山大橋橋名命名之緣由,唯另提及之台七線巴陵二橋(現已正式命名為巴陵大橋)及台四線大溪外環道崁津大橋並未說明橋名之由來,故藉本篇文章予以說明。另筆者整理一些國內橋梁命名之資料,亦一併在此陳述,唯橋梁之命名除少數興建、管理維護機關另有規定外、並無一定章法規則,故難免有滄海遺珠之憾。野人獻曝,倘有陳述錯誤或疏漏之處,尚祈各位先進不吝指正。

二、巴陵大橋

「巴陵」依泰雅族語、為「巨大神木」之意。巴陵大橋(如照片四)位於台七線巴陵吊橋下游約150公尺處,屬桃園縣復興鄉,跨越大漢溪上游,在設計及施工階段暫稱巴陵二橋。

國內一般在一座舊橋原址或附近新建一座新橋以代替或輔助原有橋梁時,該新建橋梁常用稱呼有:「○○新橋」(○○為原橋名)、「新○○橋」、「○○二橋」或「○○大橋」等等。本橋因施工接近完工階段,故正式命名巴陵大橋,以該橋總長220公尺、拱圈之拱腳距離185公尺、拱高37公尺的中路式拱橋而言,在台灣稱「大橋」實不為過。筆者亦曾於137線遇見橋長約7公尺之「福德大橋」,恐因1.5公里外有一福德廟、神威遠播,故「橋不在長(大),有仙(神)則名。」吧!

三、崁津大橋

崁津大橋(如照片三)位於台四線大溪外環道上,屬桃園縣大溪鎮,由蓮座山旁跨越大漢溪。

崁津大橋之橋名巧妙的結合了大溪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特色,含蓄而具詩意。「崁」即大嵙崁,大溪舊名「大嵙崁」,在淡水河的上游。大嵙崁的的舊名為大姑陷(源自於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以其稱大漢溪為「TAKOHAM」之音譯而來),也就是泰雅族語的「大水」,也就是大漢溪這條大水。當漢人移民至此後,覺得大姑陷的「陷」字不吉利,於是將它更名為大姑崁。同治五年,月眉地方李金興出仕、李騰芳獲中科舉,庄民為彰顯地方之「科」舉功名,遂更易「姑」字,改名「大科崁」。光緒年間劉銘傳巡撫在此設立撫墾總局,策劃「山」地開發,並推廣樟腦產業,又將「大科崁」的「科」加上「山」字頭成為「大嵙崁」。等到日本人統治之後,將「嵙崁」移除,稱為大溪,於是便一直沿用迄今。

「津」即渡口,昔日大溪八景之中,有一景是「崁津歸帆」。大溪自清光緒初年至日治明治末年,曾繁榮一時,樟腦、茶葉、煤礦等藉由大漢溪發達的水運大量外銷,每當黃昏時,從下游(淡水、大稻埕、新莊、艋舺)卸貨返航之帆船在溪中溯流,點點燈火有如成群的「火金姑」,煞是迷人,所以「崁津歸帆」代表大溪之繁榮景象。

大溪前輩文人創此「崁津」二字,十分用心雅緻,取在地文化風格命名,可謂相得益彰,有祝福古鎮再生、重現昔日繁榮之吉祥意涵,已贏得鎮民的共識。目前中山路古蹟老街形象商圈的坊間小報取名為「崁津之美」。

四、台東縣東河鄉境內海岸公路橋名的故事

東海岸台十一線公路,依山傍海,蜿蜒曲折於海岸山脈的東側,沿途山光海色,美不勝收,常使遊客流連忘返。在東河鄉境內,路長約20公里,大小橋梁卻有28座,平均約700公尺就有一座,這些大小橋梁,橋名極為稀奇古怪,據聞其背後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茲將部分橋梁中引人遐思的情節,列述如下:

1.千鳥橋:顧名思義,千鳥橋即是有數以千計的鳥兒在此出現,在每年的八、九月間,由千鳥橋下延伸到沙灘,棲息了大批的候鳥,黑鴉鴉的一片,何只千隻。然而早期的原住民對數目字的計算,並沒有萬、億之數,千字已達高峰,因而稱之為千鳥橋。

2.碇橋:日據時代,阿美族八里(今名興昌)、佳里(現之隆昌)兩部落的阿美族人在牧牛時,常因牛隻越界吃草,雙方常有糾紛,累積仇怨日久,隔閡越深,甚至視同仇人。有一次,兩部落的族人為了同樣的問題,演出集體大械鬥,各持番刀、木棍火拼,傷亡慘重。部落長老認為長此以往,是禍不是福,各派代表談判,這時恰好此橋完工,雙方乃決定以此橋為界,規定今後牧牛不得互相越限,而定此橋名為碇橋,從此糾紛平息。

3.常盤橋:此橋上游有一斷崖,長長樹藤盤爬於懸崖上,並有獼猴常年在此嬉戲而得名,然近廿年,獼猴在人類的濫捕下,已難得一見。

4.登仙橋:位於泰源村的入口處,於昭和4年(1929)架設成可行牛車之吊橋,聯絡馬武窟溪東西兩岸,免去涉水之苦。登仙橋是泰源、北源及尚德等村對外通行的便捷橋梁,因年代久遠,破損欲墜,車輛行人通過,危險異常。經當時東河地區選出之縣議員羅萬福先生極力爭取,於民國四十二年改建為水泥橋。從東河橋北側或泰源隧道進入,可看到河對岸廣大的河岸階地,隨後會經過一處峽谷,公路由登仙橋跨過,眼前一片開朗,正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泰源就是這樣的一個山村,四周都山地環繞,彷彿與世隔絕,如登仙境,因而得名。(下期待續)

照片一 景美溪橋(官明郎攝)

照片二 草蘭溪橋(官明郎攝)

照片三 台四線大溪外環道 崁津大橋(顏欽揚攝)

照片四 台七線巴陵大橋(官明郎攝)

 照片五 第二高速公路基隆汐止段瑪陵橋(馮秋雲攝)

[info/fram/foot.htm]